第1612章 新纪年(第2页)

王玄策:“……………”

就在王玄策觉得张小瑜说完之际,没想到张小瑜又继续说道:

“老王,让吐蕃女人生孩子的事,一定要认真对待。别看孩子是她们生的,可那都是我们大唐人的种。我还是那句话,什么土地不重要,重要的是种子,什么种子长什么庄稼。现在吐蕃年轻男人太少,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从现在开始,以后生的孩子都将是我大唐人的种。孩子生出来,等到了年纪就到儒家学堂读书。只要一代,我们就能把吐蕃的人种给换一遍。”

王玄策:“………………”

你都交代的这么清楚了,咱还能说什么?

第二天,张小瑜带着王玄策精挑细选的一万御林军出发。

松赞干布一大家子还有禄东赞一大家子也跟着。

张小瑜也从吐蕃三万人中挑了八千吐蕃士兵作为松赞干布的侍卫跟着。

倒不是说张小瑜不想挑一万,实在是剩下的那些王八蛋拿不上手。

瞧瞧剩下的那些人,全部都是六十岁以上的。

如果带着这样的老头,还没等走到长安城,都能折一半在路上。

剩下的一半到了长安城,也很可能只有卧床不起的份。

还带回去干嘛?浪费粮食?浪费汤药?

张小瑜挑的这八千,都是十一二岁的半大孩子。

这些半大的孩子带到大唐,教他们读两年书,然后直接送到修建铁路的工地实习三十年。

如果条件允许,就再延长实习期,比如再延长十年八年的。

张小瑜注意看了,出发时,松赞干布和禄东赞那是一步三回头。

他们也知道,这一走,他们此生应该是没机会再回来。

这一走终将是永别,永远的离开他们祖祖辈辈生活的土地。

他们的心情是痛苦的,不舍的,无可奈何的。

没法子,不投降,他们只有死路一条。

男人死伤殆尽,女人哀声哉道。再不投降,他们只能自乱阵脚。

以前,他们还可以在大唐和大食之间左右逢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