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清傲骨铁心

第七十章 再造大旗

党、塔二部那些老顺军占了多数的士卒何以剃发降清?




不是他们不能战,也不是不敢战。




他们若不敢战,不能战,也不会在这三峡地区坚持抗清二十年!




究其根本原因,完全是因为绝望失去坚持下去的信心。




更直白的说便是不知为谁而战。




大顺亡了,他们还能为大明而战。




大明亡了,他们为谁而战?




这一幕不仅发生在顺营,同样发生在西营。




永历一次次寒了西营将士的心,然而只要永历还活着,西营将士依旧在晋王李定国指挥下与清军奋勇作战,哪怕退到荒外亦不言降。




可永历的死讯同样让那些在雨林中坚持抗清复国的西营将士,为之丧失最后的斗志和信念。




纵是李定国生前遗言宁死荒外也不降清,他的儿子李嗣兴与蜀王刘文秀的世子刘震等人还是走上了降清道路。




一切,皆因不知为谁而战!




但士兵永远不是决定战与不战的人群!




军官层的动摇才是推动集体剃发的最后一环。




李嗣兴、刘震等人“垄断”了西营是战是降的选择权。




以党守素、塔天宝为首的军官集团同样“垄断”了其部降与不降的选择权。




在不降军官被杀后,没有选择权的士卒只能被迫随党、塔剃发。




王五既杀了党、塔绝了其部再次降清的后路,就必须为这些人指明一个方向。




也就是为什么而战。




否则这些人纵是愿意再战,军心也不会太高。




先前救援刘体纯便是王五给他们指出的目标,也是希望。




如今这个希望破碎,为了不让刘体纯之死影响军心,进而动摇党、塔旧部继续抗清的意志,王五自然就要给出新的方向。




一个可行的方向,一个可以让所有人为之奋斗的方向。




这个方向又分短期与长期。




短期,就是寻找新的统帅。




眼下明军之中能够与刘体纯并立的重量级人物无非三人。




一是李自成的继承人——临国公李来亨。




其以茅麓山为抗清根据地,军民三万余,是迄今为止明军实力最强的一部。




战斗力也是最强。




前年大破湖广提督董学礼,斩杀清军三万余的东线大捷就是以李来亨部为主力。




二是大顺政权的“绵侯”、大明朝的“靖国公”袁宗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