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清傲骨铁心

第136章 老家伙们动起来(第2页)

 理论上,具备了“官方”法理属性。

 待相关人员到齐,即由袁宗第出面请洪部院颁授官职。

 洪育鳌自不推辞,上前展开早就拟好的公文朗声宣读起来,先是授余明、王政新、刘兴先、黑有功四人为记名总兵;

 再授都督府右参政曹一铨为监军广西巡抚,授秀才王业昌为监纪推官并署兴山县事;

 另授左军都督、太子太保郭升挂好略将军印;

 右军都督、太子少保王学礼挂骠骑将军印。

 总兵以下挂名参将、游击、千总的不等,约百人左右。

 眼下能在山中为记名总兵的,至少都领几百兵,也都是三位老帅嫡系亲信。

 一次晋升四名总兵官,当然是和前番战事阵亡总兵以上将领过多有关。

 降清的总兵级将领也不在少数。

 相比巫山刘体纯、及郝摇旗、袁宗第等,李来亨部下降清的将领要少得多。

 原因便是李来亨指挥的才是真正的忠贞营,即当年顺军的“老营”。

 相比其他将领部下,老营的忠诚度无疑高得多。

 当初茅麓山发生投降潮时,虽然每天都有百人以上出山投降,但都不是成建制。

 右参政曹一铨也是老顺军出身,原先是李锦身边负责粮草分配的文书,二十年下来也算是劳苦功高,故李来亨借着这次机会为其请授了广西巡抚一职。

 虽是记名虚衔,但也是李来亨这个晚辈的一番心意。

 将来若真能恢复大明,曹一铨可能就是大明开国以来唯一没有任何功名的布衣封疆。

 王业昌是山中为数不多的秀才,写的一手好字,李来亨给各寨的公文基本都由王业昌起草,给个记名知县鼓励一下也是应该的。

 说起来,自洪部院以下,山中如今识文断字的人员最多百人,有功名的更是寥寥无几。

 因为识字的人太少,因此下面的军士平日有什么问题需要记数,都是自個用草绳结子来记。

 给郭升和王学礼加授将军衔,是因为二人分别于黄龙山之战、竹山之战立有大功。

 二将出身一个正统,一个杂牌。

 郭是明朝柳沟副将出身,王学礼则是半路加入顺军的土匪。

 但在民族大义上,二人却是殊同源归,都是抱定牺牲之志战斗到最后的。

 山中这会连纸张都有限的很,故莫说给晋升的将领、官员授予印信,就是连官凭都无法制作,因而各领了一张洪部院亲自书写的“委任状”。

 看着有点草台班子山大王唱戏的感觉,然在场将领并无一人为此感到可笑,反而皆是精神大振,待洪部院一一宣读完毕后,便集体向悬挂在一块巨石上的太祖皇像磕首。

 按理不当磕太祖,只因永历帝画像难寻,韩王又不肯监国,搞得山中军民没有天子可拜,因而监军潘应龙无奈提议拜太祖。

 “以上诸官皆记名职方,堪叙论功,待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由职方录事派择明永历十八年!”

 洪育鳌的身体较年初要好的多,因而说话声音听着有了些中气。

 当初这位部院的身体差除了体弱外就是得不到药物救治,后王五打破清军封锁给山中送了一批药物,其中还有清占区官员“行贿”来的价值不菲人参等物。

 有了好东西加成,再有郎中精心医治,当初病得几乎不能下地的洪育鳌这才能恢复过来,否则不是死于清兵之手,就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仪式过后,主寨准备了酒肉。

 山中本就养了些羊、猪,鸡什么的,虽然少但偶尔办一次会餐也不困难。

 酒,山中是不酿的,因为粮食都不够吃怎么可能酿酒。

 现在山中的酒是王五前往荆州时安排牛万程从小道送上山的,份量不多,主要是用来给伤口消毒。

 郝摇旗特意提议搬来几十坛,给大家伙打打牙祭。

 然众人正要去会餐时,一直没有说话的韩王却突然起身道:“诸位且慢散,孤这里还有一事要说。”

 见韩王起身,袁宗第忙问韩王有何事。

 韩王未言,而是径直来到人群中的皖国公刘体纯世子刘享面前,之后拉着这个年轻人的手走到前面说出自己的意思,竟是要将皖国公的世爵就此由刘享承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