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对面的,做个交易成不成(第2页)
原因是荆州方圆十里地的树林都叫明军砍光了,百姓的房屋甚至土地庙也都被拆毁,江边的芦苇也被收割一空,放眼望去城外就是一片净土,这意味几万清军无法就地获得生火取暖用的柴禾,只能在寒风中蜷缩在帐篷中抱团取暖。
一开始还好,等到雪停的次日,几万清军冻得跟孙子似的,从荆州城上朝外望去,压根看不到几个活动的清兵,全窝在帐篷里呢。
要不是这两个月清军也在城外开始修筑防御工事,挖起了壕沟,明军出城打挺费事,王五都想派兵突他们一下。
大军没有足够柴禾供取暖,甚至生灶也困难的现实很快报到了杰书这里。
年轻的帽子王虽没有带兵经验,生活常识还是有的,知道接下来天气会越来越冷,至少持续七八天,甚至有可能半个月之久。
在这段时期内,如果不能为大军提供柴禾,不仅取暖成问题,士兵们吃饭也要出问题。
冻饿之下,几万人说崩就能崩了。
为解决眼面前的燃眉之急,杰书便让贝勒董额负责征集柴禾的事。
这也是给董额一个小小立功机会,毕竟征收柴禾没什么困难。
然而让杰书万万没想到的是,就这么件小事,董额也办不了。
不是这位贝勒爷不肯出力,而是周边地区无柴可征。
细问才知,早在荆州叛乱时,城中的明军就通过高价购买、强行搜刮等方式,将方圆五十里乃至百里的百姓家多余柴禾全部给弄进了荆州城。
最高峰时,一车柴禾甚至能卖到四两五钱银。
而在平时,一车柴禾最多一两二钱。
暴利诱使下,不仅百姓主动将家中的柴禾往荆州送,更有逐利的商人从中看到商机,趁着朝廷平叛大军尚未来到的空当,疯狂组织人手到处购买柴薪往荆州贩运,一来一回赚得盆满钵满,不少人因此一夜暴富。
后果就是荆州周边百姓连自个家烧的柴禾都没剩多少。
原本这也没什么问题,小门小户的能用多少柴禾,大不了一家老小齐上阵到野地里再砍便是。
问题这是战争期间!
柴禾是最宝贵的战争物资。
交战的双方不管哪一方都需要柴禾,一方没有必然会向百姓征收。
湖北有煤矿,但不在荆州,而在荆门等地,从这些地方运煤过来属于远水解不了近渴。
无奈之下,杰书只能派兵强行从附近几十里的百姓家中强行抢柴禾,附近百姓本就被清军强迫攻城死了大半,因此说是抢不如说是直接拿。
然而破屋才发现百姓家中的存柴数量极少,好不容易搜刮来的柴禾刚用马车拉到,就被等侯已久的各部军官带人疯抢。
为了一两车柴禾差点拔刀相向。
维持了一两天柴禾又告急,杰书能做的除了给各地派发公文要求调运柴禾过来,就是让士兵们扒百姓房子。
先是扒无主的,就是那些死在荆州城下炮灰的房子,接着扒有主。
十几里范围、三十几里范围、五十几里范围
最后发展到百里范围的百姓全部遭殃。
被扒了房子的百姓为了活命得到其它地方讨活路,被抢了柴禾的百姓也不能呆在家里吃生米挨冻,只能举家迁移,结果就是清军的强征扒房导致催生大批“难民”,然后“难民”在冰天雪地又形成“流民”。
流民不管到哪个地方,都会同当地人的利益发生冲突,因为没有官府的有效组织和有效救济,百姓之间根本不存在私力救济这一回事,个别地主士绅的救济连杯水车薪都算不上,况流民人数多达十几万。
很快,流民与当地人的冲突愈演愈烈,终是见了血。
一见血,流民中的青壮便迅速成为“匪”,为了亲人活下去,他们带头砸抢,成了官府眼中十恶不赦的人。
事态很快扩大,波及的不仅是荆州一府,还有相邻的宜昌、荆门、安陆等地。
大量流民的活动,也让清军本来就因风雪变得困难的运输线瘫痪,导致围困荆州的几万大军又得不到柴禾烧饭取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