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清傲骨铁心

第171章 跟我这么玩是吧!(第2页)

 汉阳的最高官员崔道台也是其中之一。

 王五微一思虑,命人取来两封信交到崔道台手中,道:“这两封信,一封是王某给燕京的,另一封是给你们武昌张总督的,请崔大人过江之后代为转送。”

 望着手中两封不知道写了什么内容的信,崔之瑛心头肯定是无比困惑,但却相信对方是真的要放他走,否则没必要让自己转送这两封信。

 其身后的官员们同样也对这两封信充满好奇,但没人敢问。

 这时,王五却是主动开口道:“诸位想必很想知道王某这两封信都写了什么?”

 降官们没人敢说话,一个个迫不及待想知道的表情却出卖了他们。

 “给燕京的信,与其说是信,不如说是王某的控状,控告当朝辅臣鳌拜的状子!若非鳌拜轻辱相逼,王某断然不会食言起兵”

 愤怒的表情、痛心的言语,将王五的不甘受辱一一呈现在众降官面前,虽其并未明言,众降官却分明从眼前的叛军首领话中听出另一层意思——只要燕京能够诛杀鳌拜,叛军就会立即放下武器,再次向大清臣服!

 燕京,谁能诛杀鳌拜?

 除了太皇太后和皇帝外,还能有谁!

 崔之瑛叫这番话听的心惊不止,很快意识到这极可能是眼前这叛军首领给大清使的离间计。

 不过,这个离间计似乎有成功的可能。

 虽然崔之瑛只是地方上的兵备道,对朝廷的情况了解并不多,也不知道鳌拜曾经带兵进宫“欺负”过太皇太后和小皇帝,但是鳌拜跋扈擅权,结党营私、把持朝政却是天下人都知道的事实。

 如此一来,谁敢说这离间计不能奏效呢。

 但这却不是他能干涉的事,因为眼下最重要的是赶紧脱困去武昌,然后等侯朝廷的处置。

 性命可能保住,乌纱帽多半是保不住了。

 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汉阳在他手中沦陷是事实。

 王五给武昌的信则是请老张派人过江商谈赎回固山贝勒董额、辅国公特尔亲以下被俘官兵的事。

 老张个王八蛋在武昌装乌龟,跟他比谁憋气时间更久,王五不能惯他,直接给他上大招。

 你不肯支持董额称帝在武昌另立新大清是吧,那把人赎回去总行吧。

 贝勒爷带着三万大军进了武昌城,倒要看看老张还敢把头埋水里不出来。

 这是个阳谋,由不得老张不赎。

 赎了麻烦,不赎更麻烦。

 东门方向传来了几声铳响,应该是朱三他们跟那个姓蒋的参将打起来了。

 突然传过来的铳响也将一众降官从震惊、疑惑中拉回现实,当王五再次出声询问还有没有要渡江的,哗哗站起来一片。

 手持两封信的崔道台也在其中。

 王五点了点头,命人送这些官员上船,若有官员要接家小的也给安排马车。

 留下来不愿去武昌的官员还有七八人,其中赫然就汉阳知府张玉。

 王五好奇问这个张知府:“为何不去武昌?”

 张玉抬头苦笑一声:“非是罪官不想去,实是不敢去。”

 “为何?”

 “将军能饶罪官一命,朝廷却是不会饶。”

 张玉是真不能去武昌,因为他是汉阳失陷的第一责任人,可以断定崔之瑛等人去了武昌后一定会将责任全推给他这个“主降派”,而事实上汉阳开城投降就是他张玉一手主导。

 如此,去了武昌后能有他好果子吃么。

 砍头都是轻的,弄不好都得被押解进京剐上千刀。

 左右是死,不如在明军这碰碰运气。

 “你既选择不走,那便替我安抚好城中百姓。”

 王五也没有多言,让张玉和留下来的几名降官先把衙门“系统”运转起来,然后张榜安民,恢复城中秩序。

 待张玉等降官退下后,田文上前道:“将军难道还真要再降鞑子一次不成?”

 “你肯我都不肯。”

 王五笑着摇了摇头,形势发展到这一步,就算他肯降,燕京也不敢受他降。

 田文听后不由问道:“那为何要给燕京写信?莫非将军是想离间鞑子小皇帝和鳌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