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清傲骨铁心

第198章 荆襄势成,可夺天下(第2页)

 已知王五真实身份的夏成龙说由于封锁及时消息没有传开,百姓也都是往西边遣散,因而附近清军都被蒙在鼓子里。

 又将为何反正一事详细说了。

 待知荆门绿营竟是为了一只鸡起的事,王五不禁想到当年孔有德在吴桥的兵变。

 不由暗道一声世道果然好轮回。

 却不知荆门的这只鸡是否会敲响满清统治的丧钟,荆门这帮反正的绿营兵中又是否会有“三顺王”之类的人物。

 当下传令队伍加快速度赶往荆门,另派人将荆门反正一事告诉后方的汪士荣,要其组织队伍火速接管应城,并恢复荆门与荆州之间的驿道,尽可能招抚流民,安排生产,恢复地方民生,至少要确保主要交通线的顺畅。

 等明军赶到荆门城下时,城上原先的绿旗赫然换成了明旗。

 旗帜显然是匆忙之间新绣的,简单明了——白旗上绘一大大明字。

 得知是是击败穆里玛、巴布尔、杰书的明军总统大将军亲自带兵前来,张所蕴等人都是十分惊讶,旋即出城五里相迎。

 双方的见面是在一凉亭之中,彼此互相打量之后没有多少仪式和客套便进入正题。

 王五未询问张所蕴为何反正,因为从那个夏成龙口中已是明白了个大概。

 不管张所蕴是为形势所迫成为“黎元洪”,其反正归明已是事实。

 被杀的三百多满洲大兵注定张所蕴只能一头走到黑,因而不必怀疑其反正真实性。

 鉴于张所蕴自称招讨使,王五便顺水推舟以总统大将军身份授其为湖广招讨使,并表示会派人向西山的韩王殿下为其请封。

 招讨使严格来说并不是明朝的建制官称,乃唐宋时的官制。

 不知张所蕴怎么想到自称招讨使的,可能是这位觉得招讨使听起来有些威风。

 城中清军共3400余人,其中张所蕴本部兵只有1000余,其余都是收拢的溃兵。

 在对过去所做所为做了一番深刻“检讨”后,张所蕴即表示愿意接受明军改编,自己也甘愿接受王五这个总统大将军的指挥。

 这是应有之意。

 以现在的态势,如果明军拒绝援助张所蕴,凭他手下这点人马是万万守不住荆门的。

 想要让明军方面完全信任并给予支援,那必然就要表现出彻底的“臣服”。

 何况眼前这位年轻的明朝大将军极其善战,赫赫武功可谓威震天下。

 向这等英雄臣服并不丢人。

 这也是张所蕴小舅子李斯给姐夫的忠告,既决定投明,那便当义无反顾,毫无保留。

 如今湖广战局分明是明军占了优势,那他们只要积极配合明军,未必不能把清廷的天给捅穿。

 到时,说不得也能封侯拜相,为那光复明室的功臣。

 张所蕴能怎么办,事到如今也由不得他不低头。

 只是让张所蕴没有想到的是,眼前的年轻将军没有褫夺其军权的念头,仍命其指挥所部,并将张部改为忠勇营,军官人选任命也由张自决。

 忠勇营和义勇营是王五老丈人吴三桂在清廷压力下裁撤下来的番号。

 王五给予重建,未尝没有讨吴三桂“欢心”的意思。

 “愿随大将军驱逐鞑虏,恢复中华!”

 张所蕴当即率众跪拜。

 王五将众人一一扶起,各自安抚诫勉,举手投足一无架子,二无自傲,很是平易近人。

 使得张部上下对他这个年轻的总统大将军都是心生好感。

 进城后又见了一众被张所蕴扣押的州城官吏,也是一番好生安抚,对这帮垂头号丧气担心性命的官吏说道只要他们老实听命办差,便不虞生命危险。

 其中就包括那一肚子苦水的赵福源。

 张所蕴先前已让知州文安义张榜安民,并严格约束军纪,因此城中并无抢掠之事,这让王五有点刮目相看。

 进城前实际已经做好城中大乱的思想准备。

 毕竟,不抢掠的清军不是好清军。

 哪怕反正,顺手抢掠也不是什么事。

 未想这个张所蕴竟能做到不扰百姓,虽有大量百姓出城避难,但城中秩序却是安定,让人不由不高看一眼。

 殊不知不是张所蕴爱民如子,实则是担心纵兵洗城会让明军不接纳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