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清傲骨铁心

第211章 擒贼先擒王(第2页)

 王五哪有时间天天陪着老泼皮玩七擒七纵。

 忠勇营指挥副使夏成龙有独到见解,认为眼下必须取得胡全才的配合才能成功救出被困的明军,因为襄阳虽然被明军攻占,但西线清军未必就会立即挥师来攻。

 “我若是张天福的话就不理会襄阳,一個劲的配合陕西方面猛攻茅麓山,只要消灭了山中的贼明军,就能从陕西方面获得粮莫补充,届时挟大胜之势再来攻打襄阳”

 夏成龙的大胆见解让在场明军诸将包括王五在内都是一凛,因为无法排除张天福会选择这个选项。

 襄阳是座坚城,与其费心费力拿脑袋来撞坚城,不如同陕西方面合作先把眼前的软柿子捏了。

 何况消灭困扰朝廷十几年的西山老顺贼功劳,可不比收复襄阳城来的低。

 茅麓山的明军一旦被消灭,对襄阳、荆州的王五集团肯定也是重大打击,士气上肯定会被削弱。

 一个合格的统帅,除了考虑如何为己方获得最大利益外,也要考虑失败会源于哪些方面。

 哪怕是极其渺茫的可能,也要加以考虑。

 王五沉思片刻后,对众人说了这么一句话:“只要脑子活,办法总是有的。”

 被姐夫任命为忠勇营指挥率部前来襄阳驻守的李斯好奇问道:“将军的意思是?”

 “既然胡全才担心自己就这么被放回去有可能被清廷认为通敌,那么咱们就换个法子让他没有顾虑的回去。”

 王五一惯理念是凡事要替对手考虑,只有解决了对手的后顾之忧,双方才有可能在“求同存异”这一原则下进行有条件或是有限度的合作。

 有第一次合作就有第二次合作,合作机会多了、顺手了,那合作很自然就会变成合伙。

 时间由不得王五做其它考虑,襄阳城现有兵力不过三四千人,就算张天望部赶到也不过七千人左右,这点兵力用于守襄阳都困难,何谈大举攻打西线清军,所以必须通过其它手段解救被困的根据地军民。

 也就是必须要取得胡全才的配合。

 王五告诉李斯等人他正与陕西方面接洽,准备用手中的俘虏固山贝勒董额、辅国公特尔亲等满洲宗室换取被抓的明南安侯郝摇旗、临国公世子李复国等人。

 李斯立时就懂了,不由点头道:“将军的意思是在交换俘虏名单中加入胡全才的名字,这样他这个巡抚大人就不用担心被清廷怀疑了。”

 王五说是这么个意思,讲完看了眼上官仪:“你也在交换名单中。”

 闻言,一直担心自己被释放后怎么跟朝廷交待的上官仪内心立时狂喜,就差当众给眼前年轻的贼将军磕头了。

 为了落实此事,王五决定同胡全才面谈。

 “换俘?”

 一开始爱理不理的胡全才听了王五的意思后大为意动,下意识从床上坐了起来,旋即摇头说陕西方面未必会同意换俘,就算陕西方面同意,燕京可能也不会同意。

 因为这种事情过去从来没有过。

 “过去没有,不代表现在没有。”

 王五没有多说,只问胡全才是否愿意以战俘身份交换回去。

 犹豫片刻后,胡全才微微点头。

 虽然做好殉国甚至在明军这里做一辈子牢的心理准备,但能没有顾虑的回去没理由赖着不走的。

 就是不知燕京那边是否同意换俘。

 对此,胡全才心里颇是打鼓,不过有希望总比没希望的好。

 见胡全才默认此事,王五便开门见山道:“我为大人解决了天大难题,大人难道不回报我一二?”

 说完命人取来纸笔,希望胡全才能给张天福写封信,不是让胡全才下令张天福暗中放开口子让明军出来,而是让张天福暂停对明军的攻势,好让明军有喘息之际先全力应付北线的陕西清军。

 只要胡全才肯写这封信,那双方就有进一步合作的基础了。

 进一步合作自然是暗中开口子放人。

 胡全才却似乎知道王五的意图,坦言自己作为俘虏,实际指挥西山清军的汉军副都统张天福不会再服从他的军令,因此别说写一封信了,就是写十封张天福都不会答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