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餐馆通古代悲剧的小鹌鹑

第776章 三易回河(第3页)

 任小天表情凝重的说道:“刚才我说过了。

 黄河改道是因为泥沙郁结导致河床变高之后的必然现象。

 仁宗庆历八年黄河在澶州决口,累及大名府、恩州、冀州等地。

 黄河在此伸出枝杈,另一支向北改道由乾宁军方向流入大海。

 至此黄河分出了东流和北流并行入海的局面。

 赵祯为了解决水患,于是与朝臣商议不止。

 朝臣也因此分为东流派和北流派。

 最终赵祯采纳了东流派李仲昌的意见。

 准备先疏浚六塔河的河道,由六塔河分黄河之水回归横陇河道。

 北流派代表欧阳修据理力争。

 他说六塔河不过是一小河,根本承担不了黄河如此湍急的水流。

 然而赵祯对他的意见根本不以为意。

 待到六塔河疏浚完毕接入黄河之后,事情果然如欧阳修所担忧的一般。

 狭窄的六塔河根本受不住黄河之水的冲击。

 霎时间河堤迅速垮塌,涌出的洪水将附近农田屋舍全部冲垮。

 宋史记载:溺兵夫,漂刍蒿,不可胜计。水死者数千万人。

 这里死亡数字或有夸大,但真实数字也绝对不在少数。

 赵祯悔不当初。

 但事情既然已经发生,他也只能下诏尽快救济灾民以挽回损失。

 为此他发下罪己诏,还将参与此次工程的官员全部流放处置。

 但北宋的国力在此时已经开始被削弱了。

 这也是赵祯在位时期抹不去的污点之一。”

 赵匡胤倒吸了一口凉气。

 大宋全国人口才有多少。

 即便这数字只有十分之一为真,那也是伤筋动骨的损失啊。

 “或许是被滔天洪水吓到了,赵祯自那之后决口不提改流之事。

 他死之后宋神宗赵顼上位,他在王安石的建议下也关注上了黄河之事。

 赵顼和王安石都认为黄河改道工程大方向没错,只是实施的时候出现了失误。

 后经王安石亲自到黄河考察,他觉得找到了更为安稳的措施。

 为此他还专门发明出了浚川耙这种工具用以疏浚黄河河底的泥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