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长安失守,秦始皇怒喷李世民(第2页)

  然而此刻说这些已经无济于事。

  又有人惊叫道:

  “前面也来敌人了!”

  哥舒翰再转头,只见刚刚被唐军夺取的那座大营东边,同样杀出了无数敌军。

  安庆绪呵呵大笑,立于大营东侧山头。

  “老哥舒,今日此地便是你的葬身之所!”

  哥舒翰心中大惊,立刻率领身边众将和亲卫,登上北侧山丘。

  “事到如今,只能拼了!”

  哥舒翰咬牙切齿,就地组织反击。

  他麾下毕竟有十万西军精锐,在哥舒翰的命令下,一波波地反击南方山丘上的崔乾佑所部。

  一时间,双方在山谷之中拼命厮杀,死伤无数。

  唐军虽然损失惨重,但总算是慢慢稳住了阵脚。

  边令诚魂不附体,抓住哥舒翰的袖子,突然大叫起来。

  “崩了,那边崩了!”

  “什么?”哥舒翰猛然转头看去。

  在东侧,唐军迎敌先锋军已然一触即溃。

  安庆绪所率领的东路叛军,正席卷而来。

  “该死,怎么会崩的!”

  哥舒翰绝望大叫。

  边令诚似乎明白了什么,脸唰一下变得惨白。

  “是那十万招募过来的士兵!”

  哥舒翰将大量主力调来和崔乾佑作战,打算死保后路撤退。

  故而,那十万原本在中军的招募兵,就暴露在了安庆绪的面前。

  和安庆绪麾下训练有素的东北叛军相比,这十万招募兵简直就是还没发育的小鸡子!

  边令诚抓着哥舒翰的袖子不放,大叫道:

  “大将军,快派西军精锐上去反击!”

  哥舒翰心如死灰,无奈一笑。

  “边大人,我调不上去啊!”

  狭长的崤函通道,让唐军阵型绵延十几里。

  崔乾佑正好切断了唐军中央。

  哥舒翰纵然再怎么天纵奇才,也无法在完全堵塞的狭小通道之中,立刻把能打的西军精锐调集到东边前线去。

  西原之中,一场大屠杀正在发生。

  十万临时招募来的唐军,被安庆绪率领的叛军杀得尸横遍野。

  鲜血将大地都染成了红色。

  唐军的旗帜接连不断地倒下,叛军的喊杀声越来越近。

  哥舒翰呆滞地看着这一幕,良久无言。

  事已至此,纵然是兵仙再世,也无法翻盘了。

  边令诚回过神来,忙道:

  “哥舒将军,咱们在河里不是有船吗?”

  “快登船渡过黄河逃命吧!”

  哥舒翰闻言,下意识地将目光投向黄河。

  黄河之中,确实有数百艘大唐的运粮船。

  也确实有一些船只冒险靠岸,打算营救袍泽。

  此刻,无数唐军正在疯狂登船。

  突然,一艘船因登船人数过多,在一片惊叫声中,翻了!

  只见倒悬过来的船底,还有河面上无数挣扎求生的唐军士兵。

  其他唐军士兵见状都傻眼了。

  有人甚至尝试用盾牌作为木筏,用长矛作为船桨。

  就这么朝着黄河北岸逃去!

  然而,滔滔大河流速极快,压根不是一面小小盾牌能支撑的。

  划出去不过几丈,盾牌就瞬间倾倒。

  几分钟后,河面上又飘浮起一具尸体。

  哥舒翰表情苦涩,长叹道:

  “我将二十万大军都丢在这里,还有何颜面回去见陛下?”

  说完,就要拔剑自刎,却被边令诚拼了命地抢下来。

  “还愣着干什么,带哥舒大人和本官走啊!”

  哥舒翰的亲卫们终于回过神来。

  他们七手八脚夺下哥舒翰的剑,架着哥舒翰来到河边。

  又一艘运粮船靠近,边令诚逃命心切,大声发号施令。

  一行人总算登船,运粮船开始摇摇晃晃地朝着北岸而去。

  站在船上,边令诚长出一口气,心中庆幸想道:

  “娘的,还好是把哥舒翰这蠢货保下来了。”

  “若他死了,我独自回京,岂不是要面对陛下怒火?”

  “如今他活着回到潼关,陛下只会处罚他。”

  “我这监军,有杨国忠大人说情,想来无事。”

  就在此时,边令诚突然感觉一股大力自身后而来。

  噗通一声,边令诚被人推下了船。

  他不识水性,登时在黄河之中乱翻乱滚。

  也是他运气好,竟然又抓住了船舷。

  “救……”

  边令诚刚刚将脑袋露出水面呼救,脸上突然露出惊恐表情。

  一道剑光闪过,边令诚抓住船舷的双手手掌同时被斩断。

  一声惨叫过后,边令诚没入水中,身体浮沉,被水冲到下游去了。

  哥舒翰转头看着这一幕,愣了一下。

  “何至于此?”

  一名年轻将军咬牙切齿地收回宝剑。

  “若非此獠在陛下面前进谗言,我等哪里会失败?”

  “不把他分尸凌迟,就算他命好了!”

  哥舒翰又是一声叹息。

  再看向南岸的西原战场。

  尸横遍野,惨不忍睹!

  哥舒翰热泪不禁滚滚而下。

  “诸位袍泽,是我哥舒无能,害了你们性命!”

  【西原一战,二十万唐军折戟沉沙,几乎全军覆没。】

  【哥舒翰领残部回到潼关,却被部下火拔归仁欺骗,将哥舒翰绑起来献给了叛军。】

  【潼关由此彻底失守。】

  画面一转,无数举着“燕”字大旗的兵马,浩浩荡荡地进入潼关之中。

  叛军主将崔乾佑立于潼关关墙之上,极目远眺。

  关中平原,已然在望!

  崔乾佑哈哈大笑。

  “长安,老子马上就来!”

  唐初世界之中,李渊看到这里,终于忍无可忍。

  砰一声,李渊将桌案上的香炉直接扔了出去。

  “混账,实在是混账之极!”

  大殿之中的大唐君臣,表情也是极为难看。

  裴寂忍不住道:

  “上了盘点,失败自是必然。”

  “可这般失败,简直……唉!”

  群臣闻言,皆有同感。

  安禄山叛乱,是朝廷失察,情有可原。

  洛阳丢了,是反应不及,也能理解。

  但潼关这一战,明明守住就能赢。

  却偏偏要出去送!

  这种大优势局面下硬要送人头的操作,是最容易让观众心态爆炸的输法。

  此刻,大殿之中的大唐开国君臣,心态全部炸穿!

  贞观世界之中,皇帝李世民坐在皇位上,脸色铁青。

  “娘的,朕这个曾孙,怎么蠢如猪猡一般!”

  “李治,你小子怎么教的孙子!”

  面对着李世民的怒吼,李治身子忍不住一缩。

  “父、父皇,儿臣这辈子应该是没有李隆基这个孙子了。”

  看着战战兢兢的李治,李世民闻言不由一滞。

  李治还真没说错。

  这个世界线上的武媚娘都被李世民赐死了。

  没了武媚娘,自然就没有李旦,更不可能有李隆基!

  李世民沉吟片刻,对李治招了招手。

  “你过来。”

  李治心惊胆战地走了过来,然后被李世民一脚踹飞出去。

  李世民面无表情地看着从柱子上缓缓滑落的李治。

  “虽然知道没有李隆基,但朕还是很不爽!”

  李世民,号称古今第一统兵皇帝。

  领兵作战,他是真正意义上的华夏五千年巅峰人物。

  如今,却眼睁睁地看着自己后代这种“微操”。

  这简直就是围棋九段国手,看一个刚刚学会下棋的臭棋篓子输棋。

  偏偏这臭棋篓子还是李世民的后代。

  偏偏这臭棋篓子输掉的还是大唐的江山!

  一群大臣见状慌了,冲上来,七手八脚地抬起李治。

  “晋王,你没事吧?”

  李治鼻血长流,虚弱地摇头。

  “没、没事。”

  群臣这才放心,纷纷劝说李世民。

  “陛下,算了算了。”

  “反正武媚娘都死了,陛下和一个注定不会出生的李隆基较劲干嘛?”

  就连平时最喜欢喷李世民的魏征,也破天荒地劝了几句。

  李世民哼了一声,总算是消气不少。

  再抬眼看到金幕,李世民又有些心烦意乱。

  “唉,朕现在算是知道,之前那些朝代的先祖,看到后辈这些败家子的感觉了。”

  李世民说着,表情严肃起来。

  “诸位,咱们得想个办法,解决一下府兵制度的隐患!”

  安禄山为什么敢造反?

  因为他是三镇节度使。

  为啥会有节度使的出现?

  因为府兵制崩溃了,大唐不得不招募边军。

  边军总得有人统领吧?节度使由此而生。

  故而,解决了府兵制度的崩坏,就能解决节度使的出现,就能避免安禄山叛乱的诞生。

  不然,纵然大唐能弄死一个安禄山,谁知道将来会不会还有什么王禄山,李禄山?

  群臣闻言,也陷入沉思之中。

  大明世界,朱元璋哼了一声。

  “府兵,这种制度本就是不可持续的。”

  “靠军功分田,天下的田地就那么多。”

  “人口一多,田地必然会被分完。”

  “怎么可能不崩盘?”

  朱棣赶忙插了一句。

  “这还没算上门阀豪强对土地的巧取豪夺呢。”

  朱元璋缓缓点头。

  “是啊,所以朕的卫所,才把分的田地设立在边疆!”

  大唐的折冲府,大部分都设立于关中。

  采取的是“强干弱枝”,以关中镇天下的制度。

  关中田地一旦不够分,府兵制度直接崩溃。

  朱元璋吸取教训,直接在边疆设立卫所,在边疆给卫所兵分地。

  他的本意是,将来卫所的边疆地不够分了,就继续扩张!

  只要不断朝着异族扩张,从异族手中拿地,就不需要担心不够分的问题了。

  朱棣表情怪异,道:

  “父皇,这草原也种不了地啊。”

  朱元璋一脸的无所谓。

  “是啊,种不了地,但能养马啊。”

  “谁规定府兵一定要分地?分草场也是可以的。”

  “至于粮食,大明不是有盐引么?”

  朱棣震惊了。

  “父皇,您这个构想,确实天才!”

  所谓盐引,就是大明给商贾发放凭证,让他们运粮去边疆。

  只要运送足够数额的粮食到边疆卫所,朝廷就会给这些商人发放盐引。

  商人们有了盐引,就能去官府盐田取盐,拿去卖掉。

  运粮当然是亏本的,但盐巴可是国家专营。

  人不吃盐巴,是一定会死的。

  故而,卖盐就是暴利!

  有了盐引利润在,足以支撑边疆的粮草运输。

  朱元璋哼了一声,道:

  “制度当然是好的,但不也被大明这些不肖子孙玩坏了?”

  “你没看到之前朱祁镇那一带的卫所军官,有了粮食还不满足,都开始对瓦剌鞑靼走私了!”

  朱棣闻言,顿时有些心虚,一声干笑。

  “咳咳,那父皇,咱们要不想个办法,杜绝此事?”

  朱元璋嗯了一声,对朱棣道:

  “那就是你和高炽的任务了。”

  “啊?”朱棣傻眼,“父皇,您雄才大略,不指点一下儿臣?”

  朱元璋双手一摊。

  “朕可没什么好办法。反正朕是管住了,你们管不住是你们的问题。”

  朱棣:“……”

  虽然道理是这个道理,但父皇您这么一说,怎么总给人一种甩锅的感觉呢?

  朱棣无奈,只能转头看向金幕。

  连父皇都没有办法,或许,这金幕能给出答案?

  金幕之中,画面已经切换到了长安皇宫。

  “什么,哥舒翰全军覆没,潼关已经失守?”

  听到这个消息,大殿之中鸦雀无声,一片死寂。

  潼关失守,意味着叛军兵锋能直入关中平原。

  没有了潼关天险,二十万叛军精锐杀进来,拿什么挡?

  李隆基身体颤抖不已,开口道:

  “诸位卿家,事到如今,如何是好?”

  没有人回答。

  大家不是不想回答,是压根无法回答!

  太子李亨深吸一口气,咬牙正准备开口,却被杨国忠抢先一步。

  “陛下勿忧,长安城高墙坚,又有百万民众。”

  “只要发动百姓,军民一心,定能抵挡叛军!”

  李隆基闻言,默然不语。

  长安?

  要朕在长安冒着性命风险,去抵挡叛军?

  这怎么行!

  【李隆基举棋不定,在是否留守长安这个想法中犹豫了很久。】

  【最终,在叛军抵达长安之前,李隆基决定逃跑!】

  画面之中,举着“燕”字大旗的叛军,自东边席卷而来。

  长安西门处,一支由数千羽林军组成的车队,则急急忙忙地离开。

  车驾之中,能看到李隆基、杨贵妃、太子李亨。

  当然,还有大唐宰相杨国忠!

  车队刚刚离去不久,一群文武百官才得知消息,追到城门处。

  但此刻,他们能看到的,已经只是李隆基等人留下的烟尘了。

  群臣面面相觑。

  有人道:

  “陛下都走了,这长安……还能守吗?”

  【长安群臣得知李隆基逃跑消息之后,纷纷出逃。】

  【叛军几乎没有碰到什么抵抗,就顺利地占领了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