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6章 冯云山噩耗传来,咸丰帝大发雷霆(今日两万更达成)(第2页)

 太子赵德芳闻言,有些疑惑:

 “父皇,冯云山真的有这么重要吗?”

 赵匡胤笑道:

 “那可太重要了。”

 “因为太平天国刚刚形成的均势被打破了。”

 赵匡胤如此这般,分析了一通。

 首先,站在最顶端的两大巨头,天王洪秀全和东王杨秀清。

 洪秀全毕竟是所有人公认的领袖,杨秀清虽然有“天父上帝”附体,但毕竟还是名不正言不顺。

 洪秀全略强。

 然后,是西王萧朝贵和南王冯云山。

 萧朝贵肯定是比冯云山略强的,这就弥补了杨秀清的劣势。

 第一的洪秀全和第四的冯云山,正好和第二的杨秀清、第三的萧朝贵形成了一个旗鼓相当的局面。

 剩下的北王韦昌辉,本身是萧朝贵发展的信徒,但又略微偏向洪秀全。

 翼王石达开呢,心里只有打仗。

 这么一算就会发现,太平天国六王的格局,正好是三派。

 洪秀全派,杨秀清派,中立派。

 洪秀全和杨秀清旗鼓相当,谁也没办法干掉谁。

 韦昌辉、石达开作为中立派的存在,又能有效地缓冲洪秀全、杨秀清之间的矛盾,让他们不至于彻底内讧翻脸。


赵匡胤说到这里,眉飞色舞地开口道:

 “这就是最佳的制衡之道啊!”

 大宋是历史上最讲究制衡之道的王朝。

 作为大宋的开创者,赵匡胤在这方面是非常有心得,也非常感兴趣的。

 这位大宋皇帝得意地甩了一下头顶帽子两边长长的尾翼,道:

 “眼下冯云山已经死了,太平天国内部又没有人有资历、能力完美接替,那杨秀清和萧朝贵的联盟必然压过了洪秀全。”

 “平衡不就打破了?”

 平衡一旦打破,接下来的很多事情可就由不得入局者们了。

 赵德芳沉吟片刻,提出了新的想法。

 “洪秀全应该会拉拢韦昌辉,重新形成二比二的局面。”

 赵匡胤摇了摇头,缓缓道:

 “就算韦昌辉加入洪秀全这边好了,也只是暂时缓解罢了。”

 “因为那样,中立派的实力就弱了。”

 本来嘛,洪、杨、中立三派都是两人。

 冯云山死后,韦昌辉加入洪派,那么洪、杨两派也还是两人,但中立派就只剩下石达开一人。

 这意味着什么?

 中立派的实力直接被削弱了一半!

 用最极端的情况来说。

 洪、杨翻脸内讧,结果必然是一方全军覆没,一方元气大伤。

 如果是韦昌辉、石达开两个中立派,那么洪、杨无论谁获胜,都可能会遭遇中立派的致命打击。

 但只剩下石达开一个中立派的话,洪、杨之中无论谁获胜了,元气大伤之下依旧还是有很大机会干掉石达开的。

 这种对比的改变,就造成了一个事实。

 冯云山死前,洪、杨在有矛盾的时候都会更倾向于妥协,寻找一个折中方案。

 冯云山死后,洪、杨在有矛盾的时候便会更倾向于干掉对方,接着逼降或者再干掉石达开,大权独揽。

 “没有了相互之间的牵制,这接下来的太平天国政局,怕又是一场好戏喽!”

 赵匡胤越说越是激动,心中的期待不加任何掩饰地展现在了脸上。

 金幕中,视频继续播放着。

 紫禁城,御书房。

 “什么,英国人私自运送大清子民出外洋,疑似将大清子民作为奴隶贩卖?”

 看到这份来自广州知府的奏折后,咸丰皇帝勃然大怒,直接拍桌。

 “这些个该死的英国人,真是越来越过分

了!”

 自从签订了南京条约,清廷和英国方面的贸易就彻底丧失了利润。

 以前,清廷直接就抽百分之二十的关税。

 现在,关税为零!

 英国人的货物,直接疯狂涌入了大清。

 比如说布匹。

 英国的羊毛布,相较于大清农民妇女们在家织的布,质量是非常拙劣的,手工更是无法和心灵手巧的华夏妇女相提并论。

 但羊毛布便宜啊!

 工业化生产的东西,是肯定要比手工生产的东西便宜的。

 以前有关税在,英国的羊毛布价格不得不比手工布更贵,才能覆盖成本。

 而且大清在有海关自主权的情况下,一旦发现羊毛布的数量过多,完全可以暂停进口。

 等境内羊毛布的数量无法对市场造成冲击后,再逐步恢复。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可现在,《南京条约》一签,情况完全不同。

 零关税之后,羊毛布的价格立刻就能降到比手工布低至少一成的价格进行销售。

 而且,还是无限量供应!

 这一来,男耕女织之中的女织就完了。

 没了女织,家中立刻失去了一半的收入来源。

 这男耕女织还怎么玩下去?

 羊毛布还仅仅是英国输送进大清商品中的一种罢了。

 还有其他种类诸多的工业品,同样也是无限量涌入大清各地。

 再加上鸦片也没有被禁止。

 各种负面Buff,大清可以说是凑齐了。

 国势也自然就好像是那患上痢疾的病人,一拉到底。

 本来就足够焦头烂额了,现在英国人竟然还成船成船地将大清子民运送到国外去当奴隶?

 简直就是爷爷能忍,姥姥也不能忍啊。

 咸丰皇帝怒气冲冲地开口道:

 “立刻让两广总督徐广缙召集英国广州总领事进行责问!”

 “朕要将那些狗胆包天的英国人治罪!”

 杜兴国呃了一声,表情有些尴尬。

 治罪?

 《南京条约》签订之后,大清哪里还有官员敢把英国人治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