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80章 推行政令(第2页)

  “比方苏浙二洲的丝绸,一匹上等的丝绸在内地能卖到七两白银,如果是销售到外邦诸国,能卖到十二两白银以上。”

  宋绶此刻也反应过来彭桦这是要抢功了,只是如今话头已经被他夺了过去,又是朝堂上议事,已经失了开口的时机,看着自己想出来的法子给他人做了嫁衣,只能无奈的抿了抿嘴。

  彭桦的声音依旧不疾不徐,“还有赣洲、滇洲等地盛产的窑青白瓷、龙泉青瓷在外邦也广受欢迎,售价常常翻两倍不止,再有就是茶叶。”

  永德帝点点头,“利润确实可观,只是瓷器与茶叶比不上丝绸容易保存,常常在海面上就因风浪磕碰或是受潮损毁,导致实际赚到的银子达不到预期,至于丝绸……”

  听了这么久,李凌峰觉得这大夏虽然是个架空的王朝,但许多东西与我国古代相似,虽然也有差别,但无论是科举举士,还是这海上通商大体上都没有二致。

  如今永德帝想打开海上通商之路,往外邦销往丝绸、瓷器、茶叶等东西赚银子,首先要解决的是倭寇问题。

  倭寇?

  不会和真实历史上一样,是小日本鬼子吧?!如果真是,那这对他来说就是天赐良机啊。

  没穿越前,他出生那会儿国家早就繁荣昌盛、和平发展了,但是老一辈的事他可没少听,只恨自己生错了时代,不然也要去砍上七八个才过瘾,这不是天赐良机嘛。

  倭寇是一个问题,其次就是货物的问题,货物从哪儿来?据李凌峰的了解,就算主要销售丝绸,按大夏如今的情况来看,能产丝做丝绸的大部分就是江浙两个洲,现在是产量是根本达不到要求的。

  还有这瓷器和茶叶运输的储存问题,这个,他倒是可以想想办法。

  李凌峰猜得不错,如今大夏朝产丝和织丝的能力自给自足还可以,但是如果想要外销,是远远不够的。

  彭桦显然也知道这点,开口道:“现在苏洲大概一万五千张织机,浙洲是一万张织机,能不能增加织机,多产丝绸……”

  “当然可以。”永德帝坐直了身体,把玩手钏的动作也停了下来。

  他开口问道,“增加织机不难,关键是蚕丝,如何增加桑田,如何多产蚕丝?”

  下面的官员在听完他的发问后也陷入了沉思,确实,增加织机不是什么难事,可是又要如何增加桑田,如何多产蚕丝呢?

  李凌峰目光闪了闪,彭桦这老小子不会是想“改稻为桑”吧。

  “陛下圣明。”

  不容李凌峰多想,彭桦便顺势拍了大老板的马屁,他沉吟道,“历来苏洲的丝绸,就是靠浙洲供应蚕丝,也是浙洲的气候使然嘛……”

  顿了顿,彭桦看了看欧阳濂等人,又开口道,“丹阁的意思是,让浙洲现有的农田,再拨一半出来,改为桑田。”

  “这样,每年估计能产蚕丝两千万两左右,就能够多织丝绸四十万匹啊。”

  彭桦果然说出了“改稻为桑”的法子,李凌峰心里却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怪异,朝堂之上的政策与真实实施时的情况不同,这若是要将农田改成桑田,那待这个政令推及下去,农民吃什么先不论,这又该如何推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