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1章 加倍还钱就够了
一行人被请了进来,苏誉让人给他们上了茶水。
杜志文的夫人与孩子拜见过苏誉后,便先退下,到了后面拜见顾长乐。
留下几个男人商讨正事。
“府君好久不见。”
几人齐齐行礼,杜志和先开口寒暄了一句。
苏誉也笑着和几人寒暄了两句,这才切入正题。
“我听闻过志文兄你的才干,但治河是长久的事情,不知道你家中可同意?”
杜志文回道:“我治河是造福百姓,家中自然是同意的。”
苏誉又说:“虽然我可以给你一个丰厚的报酬,可我这不过是王府自发组建起来去帮助西南的行为,并不能为你谋求个一官半职。”
“在做完后,朝廷也不会向整个大周公布你的丰功伟绩。”
“所以你只算是一个单纯的帮我一个忙。”
丰厚的报酬,以杜志文的家世肯定是不在意的。
苏誉丑话说在前头,就是要提前告诫杜志文。
现在帮他做这种事,如果是为了名利而来,那杜志文是得不到的。
同样的话,苏誉当时也和葛时说过了。
但杜志文和葛时不同,葛时当时是没有得选择了,杜志文却是有很大选择的余地。
“钱财我不在意。”
杜志文果然这般说。
“即便府君不给我丰厚的报酬,我也不在意这个。”
“至于府君说的名和利……”
“有自然是最好,若是没有,我暂时也不强求。”
“毕竟我也不过是半路出家,不敢保证自己就一定能完成任务。”
杜志文虽有理论知识,也勤恳好学。
可他真的没有任何实地做项目的经验,他还怕苏誉因此而不敢用他呢。
如果苏誉这次用了他,他累积了足够的经验,以后东南和朝廷关系,他自然不怕会没有扬名的机会。
杜志文家境殷实,只要家中不强烈反对,那他认定了要做一件事,就能沉下心来做。
其实也是因为,自从考上秀才后,他看的书越多,就越不能专心到科举上。
家中的生意那些,理了一段时间,也觉得没什么意思。
日常不愁吃不愁穿,整日研究一些杂学。
可研究来研究去,还是觉得有些空虚。
杜志文觉得,自己得找一点有意义的事情来做,让自己的心能安静下来。
而苏誉要做的这个事情,正好符合他的想法。
苏誉见他都决定好了,便也准备试试。
秋天快到了,这种大项目得尽早开始前期工作。
如果不行的话,他还能早些换人。
“行,我已经招了一些人。”
“明日便安排你们一同认识一下,好早日开始准备工作。”
这次要处理的,主要是贯穿大半个西南的运河。
前年枯水期,本来朝廷就要安排人手去清理河道淤泥,预防来年的汛期。
但那年银子被挪用到了别处,导致汛期来后形成了很大的灾害。
不过就算清理了,其实也不能完全预防。
因为即便是往年有清理的情况下,汛期严重时还是会有不少地方受灾。
苏誉要发展海外贸易,东南如今是一个很重要的生产基地。
而西南则是他们运货的主要通道。
随着海外贸易的发展,西南就会变得越来越重要,必须得减少这种自然灾害发生。
而且当地百姓也深受其害。
把河道处理好了,也能把当地百姓们解救出苦海。
杜志文见自己被录用,高兴地拱手深深一拜。
“府君放心,我会尽力的。”
苏誉又说:“不过我也不是确定就会一直用你。”
“若是做得不好的话,我随时会让人替代你的位置。”
杜志文欣然点头答应。
“若是做得不好,你尽管指出来,我绝不会拖累任何事情。”
杜志和见自己兄长谈好事情后,一脸容光焕发的样子,不由得羡慕不已。
他还是第一次见自己兄长这样神采飞扬,对一件事情期待不已的样子。
......
苏誉要在府中设宴招待他们,还把住在城里的葛时夫妇也喊上了。
对于葛时的名声,杜志文兄弟都有所耳闻,也很期待见到他。
顾长乐
听说后,便干脆也在后院设宴席招待杜志文的妻儿与葛时的娘子。
分了两桌酒席,两个地方招待。
男人们在一起吃酒聊天,女人和孩子不喝酒的坐一起,大家都很自在。
酒席很快备上,酒过两杯,得知他们都是苏誉在府学的同窗,葛时也很快和几人熟悉了起来。
谈论了一下葛时最近在大周引起轰动的文章,杜志和问道:“府君说此次修河道是王府自发组建的。”
“修河道是大事,不止时间长,还需要巨大的花费。”
“不知道可要召集东南的大户人家们募捐,以筹集足够的资金?”
要是修河道,一般用到的人都要数千以万单位来计算的。
特别是运河这种大河道,十万人估计都不嫌多。
这么多人,一天的工钱都是巨大的数目。
若是工钱给得少,肯定吸引不到多少人来干活。
要官府利用徭役来逼迫民众帮忙干活的话,人手是能弄来,可也会弄得天怒人怨。
修河道本是为了造福百姓,若是因此而引起百姓怨恨的话,那是适得其反。
杜志和想着,虽然听闻苏誉手中有不少的产业,可淮南王如今正在前线打仗。
东南的大部分钱财估计都用在了战场上,估计苏誉现在一下子也拿不出太多剩余的来。
如果苏誉开口的话,他们杜家是可以捐一部分钱进来支持一下的。
不止他们杜家,届时他们还可以联合江陵府的那些大户人家一同凑钱。
到时候肯定能凑出一个不错的数字来。
倒是苏誉笑道:“若是需要,届时就得麻烦你们了。”
“不过目前暂时不用,我已经筹集到修运河的资金了。”
杜志和好奇地追问:“哦?是曲州当地的大户人家筹集的?”
苏誉回道:“不是。”
“是大周的一个大户人家,他先前问我借了一些钱粮,如今加倍还了我。”
“所以我修河道的资金就筹集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