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有才,但不多(第2页)

  但全“○”卷和全“x”卷是殿试中最难见到的卷子,所以一般同种符号数量达到七个,或者同一份试卷评价悬殊太大,都会由他们亲自复查。

  想着还差一个圈,彭相思考了一下,挥了挥手:“继续评吧,先评完卷再看。”

  彭相说完后,又转头问在场的诸位大人:“几位大人觉得呢?”

  “彭大人所言极是。”右都御史丁玉魁第一个发话,想了想也赞同彭相的处理办法。

  丁玉魁是皇上的人,既然他都发话了,剩下的众人也没什么异议。

  蔡巍笑了笑,示意读卷官继续,“那就按诸位同僚的意见,先阅完再说。”

  欧阳濂看着几人的模样,冷笑了一下没有开腔,吏部尚书韩集则是一副笑眯眯的老好人模样,只有礼部尚书杜光庭神游天外,仿佛没听见几人的交谈。

  读卷官们按照殿试的要求积极配合,努力阅卷,综合考虑了考生的行文、表达、文章范式、字体等多种因素,他们不像考生,对于永德帝发出的策问当然有着更准确的理解,对陛下希望看到什么样的佳作也心知肚明。

  文采出众是必要的,字体也要好,更重要的是——不能跑题。

  帝王问策,问什么答什么。

  陛下问“元首股肱真是一体,上下相资”,你答个“学无不该贯,吏治得其方”,虽然看上去很有道理,也只能勉强给个“‖”,更别说那些慷慨陈词,对着大夏江山愤慨激昂的试卷了,通通“、”“‖”,还是看在文采不错的份上。

  读卷官叹了一口气。

  可惜了。

  若是能将题目理解得再透彻些,这样的文采写出来的文章必定不斐。

  有了几位上官的监督,读卷官也尽心尽力的去完成阅卷的工作,避免有失偏颇,很多地方也比较认真,虽然工作量大,但也不敢懈怠,一丝不苟的做着自己的事。

  阅卷的时间很快过去,直到第三日清晨,所有的试卷终于阅完,十位阅卷官不眠不休的批到现在,终于松了一口气。

  他们把整理好的试卷排列好,选出了得“○”最多的前十份试卷呈递给了几位上官。

  “几位大人,这便是得圈最多的三份试卷,剩下这七份依次排列,还请查阅。”

  几位上官一人接过一份试卷,开始复查。

  彭大人手里拿的是得“○”数最多的试卷,一共得了八个“○”,看到这个数量的时候,他属实惊了一下。

  “这份试卷所得圈数竟然达到八个?”彭大人问读卷官。

  十名读卷官闻言有些紧张,他们刚刚就商讨过,这个成绩确实有些让人难以置信,可商讨来商讨去,他们又觉得合该如此,便硬着头皮呈递了上去。

  当然,这份考卷之所以让大家如此认同,除了精准的扣题和让人惊艳的文笔外,那就是这篇策问实用性强,废话少,关键是著述得辞赋很符合陛下的口味,他们想找理由都找不出来,看见此篇策问的书法后就更不用说了。

  当然,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八位读卷官给“○”的理由也不同,在文章后也纷纷写了批语,而那两个没给“○”的,也不是因为文章作的不好,而是因为给圈的人太多再加上他们不喜欢此类风格的文章,于是便给了两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