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6章 朱厚熜:看好了历代先帝,我只演示一遍!


  【《大礼疏》一出,群臣激愤。】

  【礼部尚书毛澄,给事中朱鸣阳、史于光和御史王溱、卢琼等人纷纷上疏弹劾张璁,要求皇帝对其施以惩戒。】

  【朱厚熜不予理睬,事态发展也随之进入僵持状态。】

  ……

  大隋。

  “君臣之间,新君与老臣之间,还没有进入一个磨合的过程,就开始了一次漫长的角力。”

  杨坚都不知道该怎么评价大明了。

  “大明的问题已经不是一个皇帝能处理的了。”

  “没有三代之上的弥合,君臣割裂只会越来越大。”

  “朝廷上君臣不合,地方上又怎么能有所治理?”

  独孤伽罗看着年少且面容坚毅的皇帝,一时母爱泛滥。

  “少年天子对年老重臣,孤家寡人对众臣群僚,这是一场完全不对等的抗衡。”

  “他不需要欠杨廷和和张太后的情,更不需要活在孝宗、武宗的阴影之下。”

  “他有自己的路要走,也有自己的父母要相认。”

  独孤伽罗带着几分心疼道:
  “他只是想全了自己的孝道,他又什么错!”

  杨坚听得频频侧目。

  你关注点是不是不太对啊?
  ……

  【朱厚熜虽做出妥协和让步,但由于他态度鲜明地支持张璁,部分朝中大臣的立场也发生了动摇,逐步分化为两派。】

  【一派支持为兴献王加尊号,是为议礼派。】

  【另一派则反对为兴献王加封号,是为护礼派。】

  【在这场君臣博弈中,有很多识时务的大臣也跟着张璁倒向嘉靖皇帝朱厚熜,议礼派队伍不断扩大,两派之间的争斗也由此进入到白热化状态。】

  【就在双方陷入僵局之时,皇帝的生母、兴献王妃蒋氏从安陆州抵达通州,准备进宫。】

  ……

  大汉
  大唐·高祖时期
  李渊看着天幕,突然对身边二子说道:

  “按照宗法制的过继原则,大宗是不可以绝后的。”

  “如果遇到大宗无嗣的情况,就要由小宗过继给大宗,来延续帝系,奉祀宗庙。”

  “拿这一时期的皇权谱系来说,宪宗、孝宗、武宗是大宗,是帝系之所在。”

  “而朱厚熜则是旁支,属于小宗。”

  “以旁支入继大统,自然要继大宗之后。”

  “若是你俩身处此时此刻,会怎么做?”

  李建成沉默了。

  阿耶,你要不是我亲父,我非得让你见识一下,什么叫我手中的马槊也未尝不利!
  李世民咧了咧嘴角,直接道:

  “于宗法来说是合理,但文武群臣联名上奏要求他遵循祖制,将帝系归入大宗。”

  “客观上讲,这是一个违背常理、割裂亲情的做法。”

  “而观大明的情况来看,一旦低头,他也会成了一个肉粽子,任由他们摆布。”

  “既然已经步入进退两难之地,那就一以贯之好了。”

  “用大礼仪来告诉天下臣民,他这个皇帝并不是通过非正式渠道得来的。”

  “是皇帝与百官,请来的!”

  “毕竟,景泰之事犹未久矣吗。”

  “并且此举还可以淡化小宗入大宗的影响。”

  李渊瞥了一眼李世民。

  淡化小宗入大宗的影响?你居然还考虑这种事?
  李世民捻着胡须总结道:
  “这小子刚刚继位,不懂皇权运作,但他懂人心。”

  “文官虽然势大,但不可能真的铁板一块。”

  “总会有人想进步的。”

  “而这张璁就是那副马骨!”

  “朱厚熜表明了态度,那想进步的人当然会偏向皇帝。”

  “毕竟,你杨廷和再厉害也只是个臣子啊。”

  “而皇帝此时势孤力单,正是需要援手的时候,如此雪中送炭的大好时机,只能不叫人眼馋呢?”

  “这与汉和帝求萧、曹近亲是差不多的道理。”

  “你铁板一块,你厉害。”

  “但你总不能拦着人进步吧?”

  “只要皇帝的态度鲜明,那这铁板就一定会自己裂开。”

  “到时候,一切就都好说了。”

  李渊看不得这小子翘尾巴的样子,暗戳戳道:
  “还一切都好说,内外勾结给你来一棒子就老实了。”

  李世民顿了一下。

  就大明这种完全没有国家精神的执政团体……

  老头子这话不是没有可能啊!

  ……

  【八月,兴献王妃蒋氏抵达通州。】

  【礼部先是建议由东安门入宫,后改为长安左门入宫,均被朱厚熜驳回。】

  【随即下令王妃由中门入宫,谒见太庙,以太后驾仪入宫。】

  【朝议哗然,认为没有妇女拜谒太庙的先例,而且反对王妃使用太后仪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