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9章 人地都去哪儿了(第2页)

 “若是如此,岂不是耗费民力,微臣以为,非长久之计。”

 叶盛所说的,无非就是地方铸币和中央铸币的优劣。

 “陈循。”

 朱祁钰没有回答这位六科长官,而是把陈循叫了出来。

 “臣在。”

 陈循闻言出班,躬身。

 “下朝之后给他讲讲,为何。”

 常朝才是议事的地方,大朝则是宣布事情的地方,朱祁钰手底下有人,就不需要自己一一讲解。

 铸币从洪武到永乐,哪个不是漏洞百出?

 地方把持铸币,手握钱粮,虽然谈不上造反,但是皇帝政令就削弱了几分。

 现在,宝泉局虽然不铸币了,但可以转换方式,变成银行,不过这得以后再看着办。

 至于陈循,当然是支持圣人的,毕竟这里面的,那十二枚银币里多出来的一枚,可以看作是白赚的,而这一枚银币,有一半,是收入国库的。

 另一半?自然收入内帑!

 那可是纯收入,朱祁钰给陈循的那一半,还要扣去给宝源局工人的月例什么的,才不是净利润。

 朱祁钰可不是和其他皇帝一样,为了满足自己奢靡的生活。

 相反,如果内帑富裕了,他才能做更多的事情。

 火耗这种东西,文武们还不太了解,打的就是信息差。

 和铜钱相比,这银币的利润要大的多。

 内阁大臣可不像叶盛这样鲁莽,他们要问,可以等常朝的时候,在文华殿问。

 此事揭过,便是下一事。

 兴安宣读了去年天下户口税收,随后又将各地巡查组所汇总的消息数据读了一遍。

 大明去年九百四十九万七千一百六十五户;人口五千三百一十七万一千七十口,田地四百三十五万七百六十三顷一十六亩。

 相较于前年,多了三万三千七百六十八户,但是田赋税收少了二百五十一万七百五十九石。

 人口增加三十六万三四二十四口,若是预计的话,应该和土木堡相互抵消一下。

 但这不过是纸面上的数据,如果光凭这个,大明可是蒸蒸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