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2章 凭什么?(第3页)

 朝中有王直这类人是十分有必要的,师出有名,可以避免国家信誉流失。

 大明为什么能受到附属国的拥戴,其中原因之一便是一个唾沫一个钉,说到便做到,是华夏自古以来的信誉保证。

 所以,在和平的时代,华夏和周边国家相处还是很融洽的。

 直到海的那边登陆了一群不讲道理的人。

 开口闭口便是契约精神,但这些人在华夏面前,恰恰是最没有信用的人。

 “陛下之远见,老臣不及也,但老臣斗胆,劝谏陛下,多些时日,待湖广平定之后再出辽东。”

 王直躬身拜下,劝谏道。

 “准。”

 朱祁钰并没有拒绝,尚书们并不知道卢忠已经占山为匪了,朱祁钰也知道现在的大明需要时间,去消化那些新生的技术和政策。

 这才是韬光养晦。

 “陛下,臣有事启奏。”

 等王直退下之后,陈循便出班,躬身道。

 “说。”

 “禀陛下,如今京城商贾增多,各地在城中结社为地方商帮,臣以为要进一步规范商帮,严格治理且控制其发展,各商帮皆要记录其帮头还有成员……”

 林林总总,陈循罗列了一大堆,朱祁钰不只是听,御案上还有兴安递过来的陈循手写方案。

 朱祁钰越听,双眼越是明亮,陈循的方案挺超前的。

 商会还没诞生,对其的监管条例便已经有了雏形,这并不是朝廷要打压,相反,陈循打算扶持地方商帮,给予其在京城做买卖一些便利。

 陈循知道,只要有利可图,商帮应该会接受这样的形式。

 朝廷不再一味拒绝商贾,而是选择与其中的代表人物接触,在保守盛行的现在,很有划时代意义。

 但事情是有两面性的,一旦如此实施,那么就要注意这些商贾对官员行贿的腐化。

 水至清则无鱼,没有什么事情是面面俱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