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6章 商税改革(第2页)

 其他的就是各种课税,比如酒醋税这类的。

 宣德时期开展的通过税,便是在主要道路设置关卡收税,到了洪熙,市肆门摊税才开始收。

 名目不断增多,但是大明的财政问题,却越来越严重。

 因为每个皇帝的想法都不同,导致税制混乱不堪,吃喝拿卡逐渐变成常事,因此才有如林北那样的漕口诞生。

 说来说去,无非就是大明朝廷的会计不够用了。

 面对有着繁华趋势的商业势头,皇帝又不懂商税这种事情,而底下的大臣,会掌经济,但不一定会梳理经济。

 陈循的想法挺简单的,就是从户部和工部分出一个专门看这个的部门,然后对不同程度的商户发出不同的税率。

 主要就是面向那些拥有门店的,至于小摊贩,只收取卫生管理费用。

 这样可以变相的劫富济贫,又能增加大明的税收。

 毕竟,光是商会在册的豪商,就比陈循想象中要多的多。

 朱祁钰听的都有点晕乎乎的,不过,他可以拿到文字版,倒也不用多担心。

 大明从来就没有不收商税过,只不过其目类繁杂,制度不清晰,很多的钱都被某些人拿了。

 陈循在长时间的市场调研之后,发现一旦握紧商税这根大棒,就可以增加朝廷以后更多的手段,当然,前提是要握紧了。

 圣人压制银币,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废除了宝钞,没有了宝钞,那么商税是实收,这可不是折钞那种破烂货。

 许久之后,陈循讲完了,其他大臣也听得很仔细,毕竟这是圣人留的作业,而且只有户部尚书提前交了,不得仔细听听好不好,说不定能借鉴一下。

 “诸位以为如何?”

 高台上的皇帝发出了来自灵魂的询问。

 朱祁钰只听了个大概,光从感觉来说,还不错,但是得问问明公们的意见。

 “陛下,陈尚书所言,皆中要害,不过其牵涉甚广,光是那核算部门,人手就不够,还有分类名目,不同税率,对于朝廷来说,压力也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