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两军斥候狭路见
“廖化。”关将军再度点将道。
“末将在。”廖化立即出班答道。
“领一军(约五千人),为大军殿后。”关将军随即下令道。
没二话,廖化也是立即领命道:“是,末将领命。”
“另,传讯于军中,吴军背盟来袭,但江陵北城仍在我军手中,众军迅速收拾,一个时辰后,随本将即行南归江陵,痛杀吴狗。”转过身,关将军也是随即对着其余众人言道。
此时撤退,势必造成大军的慌乱。而江陵被袭的事情,也势必无法隐瞒。
与其让将士们猜疑不已,不如索性把真实的情况公诸于众。
如此,既可以免得流言扰乱军心,更能让将士们同仇敌忾起来。
当然,这样实话实说的做法也是有风险的。
若是江陵北城能等到自己,那自不必多说,若是江陵北城在自己抵达之前被吴军攻陷。
那么关将军将再无转圜的余地,整个大军甚至可能在得知江陵北城被破之后瞬间崩盘。
很显然,之所以这么做,关将军是把宝全都压在了付燚的身上。
而能够在那样不利的情况下,不仅能逃出生天,更成功挽救北城,付燚在关将军的心目中,也是绝对值得信任的。
汉军将领们自然立即明白了关将军的意图,没有二话,当即也是纷纷领命道:“是。”
随着关将军的命令下达,汉军主力很快行动起来。
关将军的做法,也在撤退之中开始奏效。
这支汉军本就是精锐之属,又有关将军坐镇,即便是将士们已经得知了江陵城的危急,撤退中的汉军也依旧进退有序,丝毫没有任何的慌乱。
而作为全军先锋的关平所部,甚至仅仅用了不到两刻钟,便率先拔营而走。
很快,关将军也率领着主力大军整装向南进发。
最后的最后,才是廖化所率领殿后部队。
即便是最后的廖化部队,也仅仅不过比吴军北上堵截的陆逊和蒋钦所部晚了不足一日而已。
要知道,从荆襄前线到吕蒙所确定的阻击点鄀县的距离,可比鄀县到江陵城的距离,短了不止一点点啊!
不过,吴军的陆逊显然也不是易与之辈。
从一开始陆逊便是知晓时间的重要性,也更明白,他必须抢在汉军南下之前占领鄀县,才有可能堵住南下的汉军主力。
为此,陆逊也是直接放弃了速度较慢的陆运,转而将大部分的兵力轻装改乘蒋钦的水军战船,经水路直送鄀县渡口。
而大批的辎重和粮草则由副将经陆路送至前线。
相较于陆路,水路的距离不仅更短,行船的速度也远快过两条腿。
应该说,陆逊的确是有两把刷子的,不仅在纷乱的战局之中敏锐地抓住了矛盾的重点,更是用自己的方法尽可能地为己方创造胜利的条件。
当然要说快,实际上关羽军顺流而下会更快。
只是,一来,关将军在短时间内,并没法凑齐足够的船只,对足足三万大军进行转运;
二来,吴军的阻击几乎是可以预计的,而关将军手下的荆州军虽说是水陆两栖作战队,陆战不输魏军,水战也不输吴军,但显然,此时的关家军迅速脱离战斗,回返江陵才是目标,着实没有必要与擅长水战的吴军争一时之长短。
一句话,用自己最强的矛,去攻敌人薄弱的盾不香吗?非得去挑战敌方最强的盾?
即便是胜了,也势必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战力。
这又是何苦来哉!
显然,关将军对敌我双方以及如今的战争形态,都有着一个清醒的认知。
相反,本该占据主动权的吴军陆续一方,反而对战场态势有着一定的误判。
没办法,打死陆逊也没想
到付燚会是一个穿越者;也不会想到他所安排的报信的斥候,居然在他回到北城之前就已经放出;当然陆逊也更想不到,那南城的汉军将士,会在付燚的蛊惑下,真的不要命地逃出南城,北上荆襄给关将军通风报信。
自然,陆逊也更算不到,身处襄樊的关将军,其反应会如此的迅速而猛烈,其麾下汉军的南下会如此果断而凶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