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软弱无能的申氏

 显然,仅仅是一个侧脸,申耽方便已经认出了那地上之人正是自己弟弟的心腹小厮。 

 当即,无数种猜想便是瞬间划过了申耽的脑海。 

 也是因为将注意力全都集中在了小厮的身上的缘故,申耽丝毫没有察觉到帐内的情况悄然发生着变化。 

 放下装满信件的盒子,本该离去的几名亲兵,却并没有退出营帐,反而是悄然退到了营帐末尾,又从末端悄悄地摸到了申耽的身后。 

 见一切都已经准备就绪,刘封也是当即看向了申耽,开启了表演,道:“申耽将军。” 

 “末,末将在。”心中虽是惶恐与不安,但申耽还是硬着头皮站了出来。 

 事已至此,申耽也只能希望地上之人所犯之错,不会连累他申家了。 

 只是,用后脚跟想也知道,能让刘封亲自过问,还是当着军中几乎所有将校的面,这件事怎么可能小了。 

 地上的这一个区区的小厮,又有何德何能能犯下如此大错呢? 

 这个道理着实是再浅显不过了,而申耽居然还能抱有不应有的幻想,只能说,此时的申耽着实是已经慌了。 

 而这一点,从申耽磕巴的应答声中也是可见一斑。 

 不仅仅是上首的刘封、付燚三人,就连下方的汉军将领们也是听出了申耽言语中的惶恐。 

 只能说,申耽的心理素质着实是一般。 

 这或许也是申氏兄弟终其一生也不过是个杂号将军加一郡太守的原因吧,哪怕他们在司马懿拿下孟达的过程中,是出过了大力气的。 

 要知道,早在他们投降孟达之时,他们两人便已经是一郡之守了。 

 兜兜转转这么些年,从叛魏到叛汉,来回两遍,两人除了得了一个并没有什么用的侯爵之外,几乎什么都没有变化。甚至家族实力还在其中受损不少。 

 只能说,一时的兴衰荣辱或许可以靠投机来决定,但一生的起起落落甚至百年之后的声名毁谤,靠的却还是自己的实力。 

 显然,申氏兄弟的实力,就在那里。一郡之守,便已是他们的极限,甚至就这个极限,还是建立在二人身后的申氏家族的基础之上。 

 只可惜,号称一门双杰的兄弟俩,肯定并不这么认为,这也才有了历史上一系列的折腾。 

 不过,付燚是肯定不能容这两人在上庸折腾的。 

 上庸三郡作为联络蜀中和荆州两块战场的重要通道,必须牢牢地掌握在大汉的手中。 

 不用问,已经被付燚“洗脑”的刘封,显然也是这样的想法。 

 看着有些战战兢兢的申耽,刘封随即也是淡然问道:“地上之人,你可认识?” 

 “额。” 

 面对刘封的问话,申耽明显有些不知所措,说认识吧,这不是明摆着往那刀口上撞,可说不认识吧,这明明就是自家府邸之人。 

 万般无奈之下,申耽也是憋出了一句:“似,似乎是舍弟府上之人。” 

 显然,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从申耽看来,在不知到底出了什么事情的情况下,自己此言无疑是让自己处于进可攻退可守的位置。 

 既没有否定自己与此人之间不可轻易甩脱的关联,又可以在关键时候以此人乃自家弟弟府上之人进行一番推脱。 

 不得不说,这的确是一个不错的应对。 

 至少,在申耽自己看来,算是很机智的。 

 可是,申耽这样的行为,在汉军的众将看来,却多多少少有些不耻于行。 

 只听过“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却不想在申耽这里,连兄弟也都是可以进行隔离的。 

 这对于一贯注重情谊的汉军而言,简直是不可思议的。甚至就算是上庸三郡土著的世家之将,也不免有些不耻。 

 要知道,在这乱世,世家之所以能存活并
 

壮大,靠的就是族内的团结一致。而申耽这样的行为,无疑是将自己的亲弟弟推到了台前,这也是世家门阀们所最为不耻的。 

 可以说,申耽仅仅是抖了一次小聪明,便是用一句简简单单的话语,引起了帐内几乎所有人的不适与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