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 军情谎报入彀中(第2页)
“另外。”一边说着,运粮将也是一边从怀中掏出了一面旗帜,双手将旗帜递上,运粮将这才接着说道:“末将曾于途中击败此股山贼数次,虽因保护粮草而未能歼灭之,却也缴获了不少破盾烂刀与旗帜若干。”
“哦?”闻言的曹仁果然有了兴趣,当即便是一个眼神,身旁一名亲兵立即会意,随即便是将运粮将手中的旗帜送到了曹仁的手中。
展开旗帜,只见一张粗糙的红色布帛之上,歪七扭八地绣着一个大大“孙”字。
光是看着布帛与绣工,曹仁就知道:这绝非正规军所该有的东西。
不过,所谓孤证不立,曹仁却也没有直接妄下判断,而是继续问道:“其他刀盾之物呢?”
“将军容禀。”运粮将也是立即抱拳而道:“末将突围匆忙,大部分缴获并未能带出,除却这份旗帜之外,却只来得及携带几根箭矢与一柄腰刀而已。”
这话显然也是半真半假。
是的,他的确在突围途中丢弃了一些东西,但却不是大部分。
确切地说,他本来缴获的东西就不算多。
之所以冠上“大部分”之名,运粮将当然是想要模糊掉这份缴获的数量,从而给曹仁留下一个缴获颇多的印象。
如此一来,自己先有破敌之功在前,后有识敌之劳,即便是丢了粮草,也总归还是罪不至死的。
似乎是怕曹仁生气,运粮将也是赶紧再度补充道:“另外,在得到这批缴获之后,末将便立即分出了一小部分的我军制式武器,派人送至襄阳,请吕将军验查其来路。”
众所周知,汉袭秦制,吕不韦所建立的“留痕”的制度也自然是承袭了下来。
即任意拿到哪怕一根箭矢,根据其上的刻号,就能找到所有的经手人。
同样,这样的制度,在魏国也被执行着。
譬如,简单的几个地名缩写,便是将其生产地、储存地以及装配分发地一一说明。
也就是说,根据运粮将所送回的那批军械,就能找到它们的前世今生,其是否可能流落到“陆”、“孙”之流的手中,也自然一目了然。
如此,也就能侧面证明,这伙山贼到底是不是“陆”、“孙”之残部。
听着运粮将如此的细心,曹仁的脸色顿时也是好上了几分。
当即,曹仁也是命其将所缴获的几根箭矢和腰刀呈上。
早已等候在外的亲兵,立即便是奉上了这几件战利品。
随手拿过那柄腰刀,只是略略端详,甚至都未仔细查看刻字,曹仁便已经确定,这刀的主人不会是正规军。
很简单,刀刃缺口、刀身弯折也就算了,甚至就连刀柄都已经开裂,却只是用破布一缠便是,刀镞之上,更是已经有了斑斑锈迹。
很显然,这刀的主人,并不怎么爱惜他的武器。
可别以为山贼之属,会因为武器的难得而倍加珍惜。
很简单的道理,他们要有这觉悟,也就不会只能落草为寇了。
换个方向来想,连饭都吃不饱的情况下,山贼还会有时间和精力去伺弄他的武器,那才怪了!
毕竟,又不是不能用。
有那打磨保养的时间和经历,去打打鱼、睡睡觉不好吗!
反倒是在正规军中,这些情况根本是不可能存在的。
且不说卷刃和弯曲的刀剑都会在第一时间回收更换,单说这破碎的刀柄,谁要是敢用破布缠着刀柄上战场,他的伍长立马就会把这破布条子塞进那人的嘴里。
要知道,三国的破布可不是现代的防滑条,本来靠其粗糙的属性还能有些握持力,但一旦布帛被血水浸泡,立即就会变得滑不留手。
这要是在战场上一个脱手,扔到了自家同袍的身上......
因此,但凡有着上过战场的老兵,都不可能允许这样的情况存在。
看过了刀身,曹仁的心中已经有了七八分的相信,再看看腰刀和箭矢上的铭文,果然都是装配到许昌附近的自家产品。
顿时,曹仁的心中也是彻底地认可了运粮将的判断:这伙山贼就是可恶的“陆”、“孙”之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