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章 统一思想战襄阳
因为在魏军北返的必经之路宜城上洒下了大量的斥候的缘故,事实上,即便魏军不在鄀县之外堂而皇之地扎营,襄阳城内的付燚也一样知道了魏军回返襄阳郡的消息。
说实话对于魏军的这个回返的速度,付燚还是有些意外的。
按照付燚的推算,但凡魏军犹豫半日,都不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回返襄阳郡。
不过这倒也不难理解,毕竟相较于锦上添花的江陵城,襄阳城才是魏军的基本盘。
好在的是,魏军行动迅速,付燚在襄阳城里也没有闲着。从占领襄阳城的一刻起,付燚和他的五千汉军就无时无刻在为守住襄阳而努力着。
因此,魏军的提前归来,实际对付燚而言,并没有太多的影响。
而且,从宜城发挥的消息来看,魏军几乎是突然地出现在宜城。而在过了宜城之后,魏军才堂而皇之的出现在官道之上。
从这个消息看来,再加上魏军的回返如此匆忙,付燚有理由相信,魏军极有可能是悄然行军。
也就是说,魏军并没有告知吴军真相。
换言之,江陵城的吴军极有可能还被魏军给蒙在鼓里。
付燚当然确定,关将军一定不会浪费了这难得的战机,甚至极有可能,对吴军的绞杀行动已经开始。
这也就意味着,江陵之围极有可能会以更快的速度被解决。
而因为江陵之战能够快速结束,付燚守襄阳的必要性,实际上已经降低了许多。
很简单的道理,即便是此刻的魏军快速重新占领襄阳后,再急行军向江陵进军,恐怕也很难赶上汉、吴之战了。
付燚所部只要趁着魏军还在鄀县距离襄阳还有一段的距离的机会,立即撤离襄阳,遁入山林,再绕道江夏郡,便能回返南郡。
这样做的好处自然不言而喻:只要运气不是太背,付燚的大军极大概率便能安全回到南郡。
当然,这样做也存在着一定的风险。
若是付燚判断失误,江陵城汉、吴之战没能快速结束战斗,汉军极有可能功亏一篑。
不过,付燚几乎确定,这一定是个小概率的事件。这既是对自己判断的信任,更是对关将军和四万多汉军的信任。
应该说,从保存战力的角度来看,付燚率军撤离,的确是最佳的选择。
可就在付燚决议要撤离之际,一个想法却是鬼使神差地出现在了付燚的脑海:要是我把襄阳给守住了呢!
这略显“荒诞”的想法,一经过出现,便是在付燚的脑海里深深地扎下了根,再也无法挪动分毫。
诚然,若是以解江陵之围为最终目标,守住襄阳的必要性,已经降低了许多,可若是把目标再稍稍调整下呢?
比如说,彻底拿下襄阳?
既然江陵之战能够迅速地决出胜负,江陵的大军为何不能趁胜北上,与自己里应外合,拿下这襄阳一郡之地呢?
若是以占领襄阳为目标,自己坚守的必要性简直是拉满了啊!
甚至可以说,只要自己能坚持到关将军提兵北上,汉军甚至只要一过了鄀县,曹仁的魏军就只能无奈撤退。
而若是能拿下襄阳郡,那对于大汉在荆州的布局改善,可不是一星半点啊。
想及此处,付燚也是心潮澎湃了起来。
好在,付燚的脑子还没有发热,并没有因为这美好的愿景而彻底地失去理智。
相反,作为一军主将,付燚很清楚,一旦他们选择留下,他们将面临的是怎样一场惨烈的战斗。
十倍于己的战力,对手还比自己更加熟悉战场,即便汉军所需要守卫的时间可能并不用很长,但付燚仍旧不敢下定这个决心。
什么?付燚才在成功地在十万吴军手上守住江陵城,此刻守住襄阳也不在话下?
首先
,魏军可不是吴军,六万多为军队的战斗力绝不在十万吴军之下。
其次,越是经历过守城之战,付燚才越是知道以弱势兵力守卫城池,会有多难。
就连战斗力较弱的吴军,付燚守起来都颇为吃力,就更别说如今的魏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