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章 江陵城南汉军出(第3页)
其形状若鱼鳞,层层叠叠,进攻之时,有延绵不绝之效,最适合与敌缠斗。
尤其是在己方处于兵力优势之时,往往能令敌军应接不暇:敌人尚未破除一个方阵,则周遭另外的方阵已经开始接替了进攻。
当然,从来没有一个阵型是完美的,锋矢亦折,而这鱼鳞之阵,则最是怕来自侧后方的袭扰。
而且,因为小方阵层层叠叠地累加,颇有铁索连舟之效,一旦被破袭,极有可能造成一发而不可收拾的连锁反应。
应该说,在兵力明显处于优势的情况下,为了尽可能地缠住汉军,吕蒙选择这样的阵型,是非常正确的选择。
只可惜,吕蒙所得到的情报,全都是假的。不管是对面的魏军,还是自己的对手汉军,吕蒙都看错了他们。
自然,在这错误的情报下,越是正确的选择,便越是巨大的错误。
看着远处若隐若现的吴军鱼鳞阵,关将军仿佛已经看到了不久之后,汉军在其中肆意杀戮的场景了。
而随着汉、吴两军终于拿出自己所有的家底,准备决死一战之际,在江陵城城北的曹仁也是很快便得到了消息。
既然大战已经触发,他继续留在江陵的意义也就没有了。
没有丝毫的犹豫,曹仁立即便下令全员北返,丝毫没有想要顾及他的盟友吴军的想法。
没办法,死道友不死贫道,这是曹氏的一贯宗旨。
尽管江陵之战就要进入高潮时期,曹仁也是丝毫没有留恋的意思。
尽管麾下的将士们已经反应十分的迅速,在不到一刻钟的时间内,曹仁所部便已经做好了撤离的准备。
这当然跟大量的物资实际上已经随着主力的撤退而运走了有关。
而剩下用来装样的物资,虽然也算是一笔不小的数目,曹仁却也不准备烧了。
倒不是曹仁有多么的大气,毕竟再大气,也不必给敌人粮秣不是。
原因无他,若是魏军军营方向起火,极有可能造成吴军的恐慌,若是贪图这区区的粮秣,而导致吴军发现端倪兵组织撤离,那就真的是有些得不偿失了。
很快,曹仁便是带着麾下的千余骑兵快速地踏上了北返的路途。
曹仁的这一突然撤离不要紧,却是让已经准备出击的刘封和关平的上庸军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无他,刘封和关平都在纠结,要不要拿下曹仁。
毕竟这位曹魏宗室第一将,可是即将冲入了上庸军的进攻范围。这要是能拿下此人,不论死活,都足以算是此战的首功一件了,甚至是一件不输给付燚的攻占襄阳的功劳。
因此,面对曹仁这块肥肉,就算是王甫都忍不住动心,就更别说刘封和关平两个年轻气盛的少年将军了。
好在的是,刘封和关平除了年轻的优势之外,却也在付燚的身上学到了对大局的服从。
虽然以其万余兵马,想要吃掉曹仁的千余兵马,并不算是什么问题。
可是,这吃掉的过程要多久呢?
而这吃掉魏军的过程之中,若是走漏了消息要怎么办?若是无法在江陵战场需要他们之前,完成绞杀又该如何?
很显然,谁也没把握,尤其是在得知这伙魏军几乎清一色地都是骑兵。
骑兵,在这个时代,虽然没有在马镫出现后那般的绝对优势,但其战力也是毋庸置疑的。
尤其是在其一力突围的情况下,除非是提前做好的准备,在山谷要道之间伏击,否则,在平原之间,即便是十倍之军,也未必能围歼之。
显然,在现有的条件下,汉军根本无法组织有效的伏击。
而只要不能抓住或者杀死曹仁,这一切就都没有任何意义。
因此,不管是出于成功率的考量,又或者是对于大局的考量,刘封与关平稍作商议之后,还是决定放过曹仁北返,只以斥候沿途监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