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0章 擎天保驾需曹仁
“领兵北返。”
突兀地,曹真又补充了一句道。
闻言的曹仁和乐进明显都是一愣,随即无数的联想也是瞬间浮现在两人脑海。
“北返”当然无错,可这“领兵”是什么意思?
难道北方有变、邺城有变。
可这变数又在哪里呢?
胡人?东吴?蜀汉?还是......
当所有能想到的敌人的名字一一在曹仁的脑海中闪过之后,一个曹仁最不愿意看到的答案也是终于浮现在了眼前。
不由得,曹仁的眼神也是变得犀利而敏锐了起来。
只是,不待曹仁做出反应,一旁的乐进却是疑惑地问道:“领兵,为何要领兵?”
显然,常年不在中枢的乐进已经有些跟不上节奏了。
这话问出,倒是让曹真有些为难了。
他没法答啊!要知道,有些事情,不上秤没有二两重,可一旦上秤千斤都打不住;更有些事情可以做,却不能说。
看破不说破是一种境界,更是处事之要。
似乎是感受到了曹真的为难,曹仁却是伸出了手拦下了乐进的问题。
不过,还没等曹真松一口气呢,曹仁却是问出了更加露骨的问题:“兄长可有遗命?”
这问题,看似在问曹操可有命令让其领兵北返,但曹真刚刚就说过了,让他北返的是丕世子和夏侯惇将军,因此,曹仁的这个问题实际上是在问曹老板最后的选择。
曹真自然也是听懂了曹仁话语中的意思,当然,也他立即明白不给个交代,这一关是过不去了。
当然,曹真也能理解,毕竟曹仁在大魏的地位实在有些特殊。
除了是大魏的车骑将军之外,曹仁更是曹氏宗族之人,连世子和公子们都要尊称叔父的存在。
更重要的是,曹仁手中还掌握着六万多大军,这已经是整个大魏可以调动的机动兵力的一半多了。
说句不好听的,以曹仁在大魏的特殊地位,再加上其手中掌握着的这六万多大军,他帮谁,谁就有绝对的优势。
也正因为如此,曹仁才不得不确认,大王最后的选择到底是怎样的。
虽然丕世子早为世子,但大王对植公子的喜爱也是有目共睹的。
在没有见到遗命之前,哪怕有着夏侯将军的无形担保,恐怕也难以说动眼前的曹仁。
好在,曹真此来也早有准备。
没有任何犹豫,曹真随即便从怀中掏出了两封帛书,正是曹操的遗命与曹丕的调兵之令。
二话不说,曹仁立即便是将帛书展开。
随即,熟悉的字迹便是展现在了曹仁的眼前,数十载的相处,曹老板的字迹早已经刻入了曹仁的心中。
哪怕锦帛之上的字迹有些绵软发虚,但那一勾一划之间,曹仁分明认得,那就是兄长的手迹。而那字里行间缓缓流淌着的,正是兄长的音容笑貌。
堪堪忍住心中的悲怆,曹仁随即又再度查看了曹丕调兵的手令。
一切核对无误,曹仁却是有些痛苦地闭上了眼睛。
这痛苦既来自兄长的离世,更来自于曹氏即将的兄弟阋墙。
“真的到了如此地步了吗?兄长可还尸骨未寒啊!”不由得,曹仁也是痛苦地问道。
曹真自然明白曹仁心中的痛苦,事实上,他作为曹氏中人,又何尝愿意看到这样的结果呢。
不说其他,一旦曹仁的部队调离,襄阳这至关重要的战略节点势必要落入汉军手中。
这对于整个曹魏而言,不能不说是一个巨大的损失。
但没办法,整个魏国如今能调动的机动兵力就那么多,而曹仁手中的六万大军几乎占了一半还多。
加上曹仁特殊的地位,无论如何,曹仁都必须到场,带着他的诚(
bing)意(ma),旗帜鲜明地站在曹丕的身边。
如此,才有可能将内战扼杀在摇篮之中。
所谓两害相权取其轻,便是如此。与内部大乱相比,一个区区的襄阳城(郡)也就显得没有那么重要了。
这也是曹真来此的根本原因。
微微叹了口气,曹真也是开口道:“越骑将军(曹彰),如今正留守长安,掌雍州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