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章 暂住成都闻篡汉(第2页)
而这些,显然不是旨意之中一句简单的“并赐宅院一座”可以达到的效果。
果然,大浪淘沙,这乱世淘换下来的三国,怎么可能会有简单的。
不过,即便知道了皇叔的用心,付燚却也依旧甘之如饴。毕竟能有一个如此用心的老板,本就是所有打工人所梦寐以求的了。
随即,付燚也是在这成都府内安心的住下。
而付燚这一住,便是大半个月,没办法,核对军功,拟定封赏,本就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毕竟这其中还牵扯到诸多的利益。
封赏过重了吧,难免令荆州军团做大;封赏不足吧,又恐令有功之士寒心。
尤其这其中还有上庸军的问题,先有抗命之过,后有协同之功,如何界定封赏,就更困难了。
当然,这些显然都跟付燚没什么关系。
虽然付燚此时已经是大汉的征东将军,但其实际的权柄却还是在荆州,也更在这封赏之事上插不上嘴。
好在,有军师运筹帷幄,经过十余日的磋商之后,封赏也终于是大体上拟定了。
也就在付燚尝遍了成都府的美食,准备与即将到来的封赏一并回返荆州之时,一阵来自曹魏的风声,却是将付燚的腿脚给绊住了。
是的,曹丕欲要篡汉自立的消息,终于是传入了蜀中成都。
应该说,这个消息的到来,既在付燚的意料之中,却又在付燚的预料之外。
说是意料之中,是历史上的曹丕便是在即位魏王的当年便行了篡汉之举。付燚自然是记得这一重要的历史事件。
说是预料之外,是付燚以为,因为自己的到来,致使三国格局的大变,即便曹丕想要篡位,也应该要延后些时日才对。
毕竟,历史上的此时,魏国雄踞北方,襄樊固若金汤,而吴国与蜀汉之间,已经是不死不休的局面。
可如今的天下,吴国已经是苟延残喘,而大汉却是蒸蒸日上。
此时篡汉,那不是给足了大汉北伐的理由吗!
按照付燚的想法,曹丕怎么着也得再多准备准备,哪怕是等吴国稍稍恢复,能够对大汉进行牵制之后,再行篡汉之事也是好的啊!
可是没想到,曹丕是如此的迫不及待。
当然,付燚也很能理解曹丕的心情,毕竟,那把龙椅,又有谁不想坐上一坐,能早坐上一刻,又有谁愿意晚上一刻呢。
不用说,这也是付燚所等待的战机所在。
大汉四百年国祚,中虽有桓、灵之殇,黄巾之乱,但到底人心思汉。
非如此,皇叔也无力自立于这蜀中之地。
当然,人心会变,晚一日北伐,北方百姓归顺魏国的几率就多上一分,这也是付燚迫切希望大汉北伐,逃出蜀中的另一个原因。
但至少,在现在来说,这华夏之地上,人心还是向着汉朝的。
尤其在荆州大胜之后,复汉之言几乎甚嚣尘上。
可以说,曹丕此时篡汉,正是大汉出兵的最佳时候。
可是,正当付燚以为天命已经站在了大汉这边之时,随着曹丕欲要称帝篡汉的消息在成都流传开来,成都府内的情况却是令付燚着实有些大失所望。
无他,一众大汉的臣子们所商议的不是如何备战北伐,而是劝说皇叔进位皇帝。
这些人的劝进可跟历史上军师对皇叔的劝进有着完全不同的出发点。
历史上,之所以军师劝说皇叔进位皇帝,实在也是无奈之举。
荆州战败,孙刘
失和,整个蜀汉都处于极度低迷的状态。
而在此时,曹魏又行篡汉之举,偏偏蜀中之军还无力北伐曹魏。
这样的情况下,要保证军心、民心,皇叔由汉中王进位皇帝几乎是唯一的办法。
当然,无可辩驳的是,随着皇叔的进位,从法理上来看,蜀汉便不再如以往那般完美无缺。
毕竟,汉献帝还在,曹丕建魏篡汉是篡,皇叔以汉代汉也是篡。
但没办法,所谓两害相权取其轻,在当时的情况下,皇叔必须站出来,告诉天下人,大汉还在。
可如今却不是这么个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