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8章 曹丕心中的无奈

 此时此刻,恰如彼时彼刻。 

 同样的劝进,同样急迫的臣子们,唯一不同的是君主们的余地与选择而已。 

 赵匡胤是有的选而默认了黄袍加身;皇叔同样有的选,却是拒绝了皇帝的诱惑;而曹丕则是没得选,只能在众臣的“胁迫”登基。 

 嗯,至少从曹丕对司马懿所述说中,是这么个情况。 

 原因很简单,曹丕手里的权柄不足。 

 文臣方面,虽然这些年曹丕也是下过一番功夫,着实拉拢了不少的文臣和世家们。 

 可问题是,这些世家们,不是渐渐衰弱(河北崔家、甄家),就是刚刚遭逢大变(颍川司马氏),还有就是尚未有足够高地位的(颍川陈氏等)。 

 这还真不能怪曹丕的眼光或是运气不好。 

 事实上,文臣方面从来都是更加支持曹植的。 

 毕竟,从才气上而言,三曹之中,无疑是曹植最为出色。 

 仅仅凭着自己的文才,曹植甚至就已经收拢得了弘农杨氏为己用,要知道这个家族可是号称“四世太尉”的存在,相较于自陈群才腾飞的颍川陈氏,其影响力大得不是一点点。 

 相反,曹丕之所以能拿下河北崔氏、甄氏以及颍川司马氏和陈氏,还要多亏了曹老板的帮忙——拜师崔琰,才有了崔氏的支持;联姻甄宓,才有了甄氏的支持;而司马懿和陈群更是曹老板直接塞到了曹丕身边,这才有了他们的支持。 

 当然,这其中曹丕的人格魅力也是能够将这些家族留在身边的重要原因。 

 但不论如何,很显然,至少在文臣方面,曹丕从来都不具备任何的优势。自然跟随在其身边支持他的门阀世家,都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 

 而在武将和兵马方面,真正由曹丕亲手掌握的,其实也就从曹老板手中继承过来的中军六万人而已,就这六万人,还有两万解甲归田的青州兵。 

 换言之,偌大的曹魏,曹丕的手中仅仅只掌握着区区四万兵马。 

 而其余大多数的兵马,却是掌握在以夏侯惇和曹仁为首的宗室将领们手中。 

 虽然在第一时间,夏侯惇和曹仁为首的宗室将领们便是宣布了对曹丕的效忠。 

 但很显然,与那些文臣世家一样,这些将领们的效忠也不是无条件的。 

 毕竟曹丕或是曹植上位,对这些宗室大将们来说,真的是没有任何的区别。 

 至于他们开出的条件,无非就是更大的权柄、更多的利益。 

 可这些,在魏国的土地、人口没能得到大的扩张的情况下,显然是做不到的。 

 除非,曹丕行代汉之举,登基称帝。 

 这样一来,曹丕才能借着登基之风,对有功之臣进行大规模的封赏。 

 显然,朝内的文臣武将,都已经与曹丕达成了共识,甚至是协议。这或许才是曹丕得以顺利继承大统,而朝内的文臣武将,几乎全都毫不犹豫地站在了曹丕这边的根本原因。 

 要知道,这可是关系到天下归属的大事。 

 哪怕是丕公子有世子之名,哪怕有魏王之遗命,哪怕曹丕的继位是再顺理成章之事。 

 这继位,也不该如此的波澜不惊才对。 

 毕竟,植公子可也曾经是魏王最为喜爱的儿子。 

 即便这些年,植公子的爪牙已经被去了许多,但也绝不该是毫无反击之力才对。更别说曹彰的手中还有着一支强大的武装力量。 

 原来,一切的一切,竟然是早已经在暗中标好了价格。 

 至此,司马懿也总算是明白了曹丕的艰难。 

 轻叹一声,曹丕也是再度开口道:“今我权柄不在,不得已与众臣妥协。值此时也,需以利益,以动其心,待以时日,而收权柄。” 

 “待寡人代汉之后。”曹丕的声音逐渐小声起来,道:“寡人将以夏侯惇为大将军
 

,将其置之高位,而收其军权;曹仁为车骑将军,以都督雍、凉军事。到那时,爱卿等人,也将有新的任职。” 

 说着,曹丕的目光也是逐渐锐利起来,道:“吴质将督河北之军事,朱铄则为中领军护军,以控北方之兵权;陈群则任中丞,逐步统摄百官。而仲达你,寡人肱骨之臣,需为寡人掌荆、豫、司、兖四州之兵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