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 魏军分兵惹付疑(第2页)

 从投石车将魏军过半的攻城器械摧毁,而魏军却在不过两日的时间内便完成了器械的补充来看,魏军的后勤简直不要太给力。 

 而为了一个有限的战果,却让关平这样的名将冒险。 

 这样的事情,付燚当然不会愿意去做,对于现在的宛城而言,守住就已经是最大的胜利。 

 当然了,这只是付燚说给关平等人听的理由。 

 而这,却并不是最重要的原因。 

 最重要的是,此刻的付燚已经在思索起了下一场的战斗。 

 而一旦关平出击,不管结果如何,势必都会引起对手的警觉,付燚再想要出城弄些什么大事,就不容易了。 

 因此,面对关平的请战,付燚几乎是想都没想便是严词拒绝,更是向全军下达严令:只许严守城垣,不许出城接敌! 

 此令一出,军纪严明的汉军自然无有不从的。而关平等将领却也是只能把心中的憋屈发泄在了登城的魏军身上。 

 就这样,汉、魏两军也是在宛城城头展开了一场你来我往的惨烈厮杀。 

 无数的死伤之中,双方是谁也奈何不得谁。 

 也就在这无限的拉扯之中,来自邺城的命令终于是传到了曹休的手中。 

 尽管心有不甘,但曹休也知道,眼前的宛城显然不是一时半刻就可以拿下的,而因为自己的原因而让大军耽搁了时间,那自己真是百死末赎了。 

 因此,在接到命令之午后,曹休便是立即用步卒将警戒战场的骑兵替换,并将几乎全部的骑兵交托给了张郃。 

 接到命令的张郃也不敢怠慢,稍作准备之后,便是带着这两万骑兵浩浩荡荡地踏上而来西援的路途。 

 令人意外的是,剩下的六万多大军,却也没有闲着,依旧在曹休的指挥下,向着宛城便是继续猛攻着。 

 甚至,魏军的攻势比之之前还要猛烈上三分。 

 显然,曹休是准备借着接应乐进所部的时间,尽可能地完成对宛城的突破。 

 这当然也是很合理的,毕竟,闲着也是闲着。 

 而因为是白天的缘故,魏军的行动自然是没能逃过汉军的眼线。 

 城头之上的关平与城外的细作斥候,也是纷纷立即将魏军骑兵脱离战场的消息报知给了城内的付燚。 

 当然,与消息一同呈上的,还有关平想要出击迎战的请求。 

 几乎没有任何的犹豫,付燚便是答复了关平“不许”二字,随即,付燚也是整个人都沉入到关平和斥候送来的情报之中。 

 而看着手头的情报,付燚也是嗅到了一丝丝不同寻常的味道。 

 这股不同寻常的味道,倒并不是来自那两万离开战场的骑兵。 

 付燚就是用脚指头想也知道,这两万骑兵一定是支援关中而去。 

 倒是这留下的六万大军,显得颇有些意思。 

 首先,魏军并没有因为兵力的减少而减弱进攻节奏,反而是对宛城加紧进攻,这就很有意思了。 

 要知道,一般来说,对手加紧进攻,无非就是两种情况:一是援军即将到来,士气大增之下,军队自然而然地战力提升;二则是,大军即将撤离,主将或是将士们想要在撤离前做最后的一搏,从而被动地提升了战力。 

 从现有的情况来看,第二种的可能性显然要远远地大于第一种。 

 也就是说,这六万大军也不会在宛城战场长待,这也符合现下魏军需要向关中驰援的情况。 

 可问题是,既然魏军要驰援关中,为何现在就仅仅调了两万的骑兵,而不是全部的兵马。 

 要知道,添油战术,可不是什么好战术。 

 曹魏这么多明星将领,不可能不懂得这么浅显的道理。 

 若说这剩下的大军是为了防止宛城的汉军尾随而击的,那他们现在要做的,应该是徐徐而退,而不是加紧进攻。 

 既不能长待,却又加紧进攻,思来想去,付燚认为只有一种可能:还有另外的原因,让魏军的步军主力,不得不暂时留在宛城战场。 

 既然不得不留在宛城,曹军自然也想趁着这段不得不留下的时间,试图去攻破宛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