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6章 曹魏的战后分析


 “试想之。”那大臣也是接着说道:“若是我军兵力足够,即便是先派出了兵马前往荆州,后续,我军也不会如此被动。” 

 话音落,朝内却是陷入了一片讨论之中。 

 而在这热切的讨论之中,几乎所有大臣都在频频点头之中。 

 显然,支持这个观点的人几乎占到了绝大多数,而持反对态度的人,却是少之又少。 

 这还真不是这位大臣所言有多么的针砭时弊,最简单的反驳:兵力到底多少算多,怎样才算是少?汉军的兵力可还没有自家多呢,怎么汉军就够用呢!而自己明明处于守势,兵力本该更加节省,却还处处不足呢! 

 当然,这话却是没法直接说出来,否则,岂不是指着曹丕的鼻子骂他无能吗! 

 因此,之所以几乎所有人都支持大臣所言的兵力短缺,更多的并不是站在战事的角度去考虑,而是出于自身的利益角度去考虑罢了。 

 很简单的道理,兵力不足,也就意味着要征兵。 

 而征兵,对于在座的文臣武将,以及其背后的门阀世家而言,可都是肥肉一块啊! 

 将领们增了兵权,而文臣也能在征兵的过程中上下其手,至于门阀世家更可以借着强征兵役的机会,实施土地兼并。 

 只是,蜀汉有蜀汉的浪漫,而曹魏却也有着曹魏的风骨。 

 毕竟,一个末代皇帝都敢于手持宝剑向权臣发起充分的国家,即便最终败了,却也不会掩盖了他曾经的光辉。 

 于是,就在一片默然之声中,突兀地却有一道惊雷发出道:“此言谬也!” 

 循声看去,不是曾经向曹老板谏言免除毛玠之罪的侍中、郎中令和洽更是何人。 

 看着来人,众臣的心头不由得也是咯噔一声:这老小子不会整出什么幺蛾子来吧! 

 这还真怪不得众臣,毕竟和洽的“直”那可是出了名的。 

 他所忤逆过的人可不仅仅是曹老板一人而已。 

 大将军何进、四世三公的袁绍以及荆州刘表都曾在他手上吃过亏。 

 可以说,和洽就是民间版的崔琰,不仅有着明鉴卓识,更有伯夷之风,为古君子也。 

 当然,这也是当权者最头疼,还不得不用的一类人。简单来说,就是三国版的魏征。 

 看着和洽出言,上首的曹丕心头也是微微一跳。 

 而此刻的和洽,迎着所有人诧异而警惕的眼神,却是丝毫没有紧张。 

 施施然从队列之中走出,对着曹丕便是躬身一礼,和洽这才开口道:“启禀陛下,微臣以为:与其说我军兵力之不足,不如说我军举措频繁,致使兵力空耗也。” 

 闻言,曹丕也是略皱眉头,显然,这个结论与曹丕想要的答案并不相同。 

 尽管如此,曹丕却并没有阻止和洽的进言,反而是开口道:“卿且细言之。” 

 “是。”得到曹丕认可的和洽当即也是大喜过望,随即也是继续说道:“禀陛下,此番大战之中,我军调动兵马之次数多达六次。 

 邺城军南下是为一,张郃军西调为之二,陛下西行是为三,乐进北返为四,曹休东去则为五,张郃军再往东来,为之六。这还不包括文聘所部调往豫州,以及徐晃所部的调动。 

 可以说,我军有大半的时间,都有军队在调动之中。如此频繁之调动下,我军实际应用于战斗战斗之兵力自然便是不足了。” 

 你别说,这大臣所言还真有一定的道理。 

 只是,一旁的将军们却有人不乐意了,当即也是反驳道:“我军之调动,都是根据当时军情而定,军情变化,不进行调动,难道固守一隅,放任汉军施为吗?!” 

 闻言,和洽自然也是丝毫不虚,当即也是反驳道:“将军此言不确也。微臣承认根据战况调整兵力的确有必要,但此战之中,我军的调动,大多却是没有必要的,更有些调动时机是完全错误的。” 

 说着,和洽也是再度看向了曹丕,道:“首先,既然宛城已失,我军便应承认其事实,派兵固守颍川与洛阳也就是了。且樊城后路被断,樊城之乐进所部,也该在第一时间撤回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