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3章 复杂荆州巧安排
没办法,此战虽然历经数月,延绵数州,但吴军更多的只是一个看客而已。
仅有的两三次战斗,还都发生在战争末期,其规模也只是与文聘所部的偏师作战而已,哪有什么好总结商讨的。
当然,站在吴国,尤其是吴王孙权的角度,事情可完全不是这样。
要知道,这可是吴国自赤壁之战以来,为数不多的胜仗了。
仅仅是这一点,就足以让吴国上下好好地庆贺庆贺,然后再总结总结、商议商议的了。
于是,在陆逊等人率军而归之后,孙权也是召集了群臣好好地进行了一番论功行赏。
而除了论功行赏之外,吴国也从此战之中搜肠刮肚地总结出了三条经验。
首先便是“帮强不帮弱”。
吴国所说的这个“强”与“弱”,却不是国力的强弱,而是距离战争中的主动与被动之分。
简单来说,对比去岁的失败与今年的成功,在吴国看来,其原因就在于去岁帮的是在逆境之中的魏国,而今年的成功,则是因为联合的是顺境中的蜀汉。
怎么说呢?
你要说吴国没有思考吧,他们还真没有把原因简单归结到联魏或是联吴上。
可你要说吴国有多少思考吧,显然也不对。
汉军为何会占据优势?魏国明明更加强大,却为何屡屡处于下风?
这些更加根本的问题,吴国是一概不闻不问。
其次,针对此番大战仅仅拿下了一个江夏郡的问题,吴国也是得出了结论:介入战争一定要尽早。
要说,这倒也不算错。
若是在汉魏开战之初,吴军便也投入战斗,其战果势必不止于江夏半郡,哪怕是不能拿下豫州全境,至少也能再扩充两三个郡。
这就像是开公司,越早拿到原始股,自然是越值钱的。
可问题是,谁家好人开公司就一定能行呢!
于是,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个结论还跟其第一个结论有所冲突。
很简单的道理,在战争的初期就投入战斗,是很难分辨到底谁处于上风,谁占下风的。
当然了,吴国既然提出了这样的结论,自然也就有自己逻辑自洽的办法。
这也是就吴国所得出的第三个结论:要长期保持一支随时可供调动的兵马。
如此一来,吴军就能在分辨出谁占上风之后,便一举投入其中,以获得最大的利益。
怎么样,是不是有点眼熟?
你看这吴国的君臣们,像不像急吼吼杀入大A的你我?
帮强不帮弱,说的不就是追涨杀跌吗;还有介入趁早,不就是看着指数拉伸而懊悔没能更早进场的你我。
于是,在吸取了教训之后,我们开始囤积钱粮,只等指数一个回落,就要全仓all in。
只可惜,等我们真的all in之后,才发现,我们正站在了高高的山岗之上......(狗日的大A,还我血汗钱!)
现实中的我们的结局已经摆在了眼前,和我们有着同样心态的吴国君臣,又会是怎样的结果呢?
且拭目以待吧!
至少,魏国的镰刀已经暗暗逼近着吴国的脖颈了。
是的,准备派往吴国的使者早已经整装待发,只等着魏军的兵马调遣到位,就要前往建业城,好好与吴王孙权诉说一番了。
可以预见,只要孙权经不住这番诱惑,三国之间的形态势必将要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当然,为了应对这可能的变化,曹魏必须尽可能地做好准备。至少,在东线战场之上,魏国必须重新构筑好防线才行。
于是,汉、魏、吴三国也是默契地进入了战略休整之中。
虽说是休整,但实际上,各地的官吏却依旧是忙得不亦乐乎。
不管是军队的调动,亦或是屯田的执行,又或者是迁都事宜,都需要当地的官吏进行配合。
而三国之中,最忙的地区,毫无疑问是洛阳区域。
历经数十载,东都洛阳再度成为了一国的都城,光是内内外外的整修,就是一项浩大的工程。
好在的是,曹丕不像他的好大儿,并没有那么多的物质欲望,因此对于洛阳的皇宫,曹丕只是要求简单修缮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