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4章 吴军内部矛盾发
没办法,随着汉军堂而皇之的增兵,司马懿也只能向洛阳请示,暂缓调离关中的兵马。
好在,经过一年多的扩军,曹丕的手中也算是还有几分家底,加之东吴方面并未做出什么出乎曹丕预料的歪招,整个东线战事暂时也算是在有条不紊的推进中,因此,曹丕也是准许了司马懿暂缓抽调关中兵力的申请。
只是,打死曹丕也想不到,正是他这次看似随意的应允,却是让魏军之后在东吴的作战陷入了困境之中。
虽然受到蜀汉在陇右方向的影响,曹魏却并未在宛城方向对蜀汉施压。
倒不是曹丕不想,只是,荆南汉军的动向还没有传到曹丕的耳中,在曹丕看来,此刻的魏军需要汉军,更多过汉军需要魏军。
因此,不对宛城施压,让汉军主力放心大胆地与吴军主力继续对峙,才是魏军的最佳选择。
而从这一点也不难看出,虽然蜀汉和曹魏依旧在互相牵制着对方,但很明显,对付东吴,依旧是两家的共同目标。
三国角力,被两家所针对的第三国,势必是最难受的。
这一点,哪怕是国力最强的魏国也不可避免,就更别说国力几乎垫底的东吴了。
应该说,此刻的东吴已然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也毫不为过。
这样的情况下,任何但凡还有些爱国的将领都会想着要如何救亡图存。
自然,身为吴郡世家的陆逊也一样。
而身处江夏郡的陆逊甚至比孙权更先知道蕲春郡被魏军所袭的消息。
几乎瞬间,陆逊便是想到了魏军继续南下抢占武昌、断其后路的可能。
也在想到这种可能性的同时,陆逊便是明白了东吴所面临的情况:魏军不可能只是攻占武昌断自己的后路,其在建业方向一定会投入更多的兵马。
而如今的建业,可只有区区不到两万人马啊!
想及此处,陆逊也就了然了东吴的危险境地:若是他不立即撤军而归,别说是江夏郡了,恐怕就连建业也将不保。
没有任何耽搁,陆逊也是立即便召集了众将,开始讨论起撤军的事宜。
可问题是,陆逊有理有据的分析,在朱桓和全琮等将领看来,却都只是借口而已。
说什么,朱桓和全琮等将领都不同意大军撤军而归。
因为知道朱桓和全琮等人手握着孙权密旨的缘故,为了避免情况的进一步恶化,陆逊也是主动退让,将命令从大军全部后撤,改成了先以一万兵马撤至武昌,确保后路畅通。
应该说,陆逊的退让已经是很有诚意的了,身为主将,这么做已经是很丧军威的了。
不过,为了大局,陆逊也是硬生生地忍了下来。
只可惜,陆逊的忍让并没有换来和解,反而是助长了朱桓和全琮的气焰,一句话,两人还是不肯同意撤军。
而他们的顾虑竟然是担忧在撤回一万大军后,陆逊随后会以兵力不足为借口,再度撤军。
面对着朱桓和全琮等人的无知与愚蠢,陆逊简直是无话可说。
别说是陆逊了,就算是帐内其他的将领们也是颇为不解。
要知道,军营之中,意见不同,讨论会上怎么吵都属正常,甚至在主将没有拍板之前,一众的将领们反驳主将的想法也并不少见。
可在主将都已经让步的情况下,下级将领还寸步不让的,真是匪夷所思。
也是在众将的目瞪口呆中,气急的陆逊也是一拍案桌,便是强行下令大军即刻准备撤退。
什么,这不是还没到江夏北郡的边界吗,先往南撤,等最新的王命抵达后,再行向武昌撤离。
这还真不行,简单来说,往武昌去,是往东走,而撤只能往南撤。
更别说,此刻从安陆撤往武昌,只要从水寨向东便可,可一旦大军撤往南面,再想找这么好的渡口可不容易。
这一来一去的时间,恐怕还不如直接等在安陆呢!
而随着陆逊的命令一出,众将也自是知道大都督怒极,当即便要齐刷刷地跪地领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