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世两界倒爷半只悲愤的猫

第385章 让欧罗巴(第2页)

 一切都正如冯俊所预期的那样发展。这次演出之后,h国的艺术文化将以一种全新的面貌,在国内、欧美乃至全世界范围内流行开来。

 然而,这场演出并未就此画上句点。在冯俊与亓雪谢幕离去后,舞台上绚丽的光影开始变幻,一对德国青年男女走上了舞台。他们是冯俊从柏林艺术大学精心挑选的艺术生,也算是亓雪的校友。

 为了贴合德国的现状,冯俊特意创作了一首充满浓郁德国民族特色的歌曲,并请凌玖为其谱写了一曲充满德意志民族情感的旋律。这首曲子在展现德国深厚民族情感的同时,也透露出一丝无奈与悲凉,恰如其分地映射了德国当前的困境。

 尽管德国今天依然显得强大,但其实并不稳固。国内的移民问题尤为突出,加之作为二战发起国的历史包袱,许多德国人选择了沉沦,无奈地看着自己的国家被昔日的敌手操控,成为了地区冲突的牺牲品。

 东欧战争的持续消耗,也让北约不断从德国身上“抽血”。似乎只要东欧战火不息,德国就得继续流失血液。

 自2010年所谓的“阿拉伯之春”爆发以来,中东的混乱局势导致每年都有大量穆斯林难民涌入欧洲。作为欧盟的领头羊,德国成为了这些难民的首选之地。

 《申根协定》原本旨在取消成员国间的边境检查,加强数据共享,促进欧盟内部的团结。但在2015年的难民危机中,德国政府采取了宽松的难民政策,吸引了大量来自叙利亚、伊拉克等战乱国家的难民。时任总理默克尔宣布德国对接收难民的数量不设上限,并鼓励民众提供援助。这一“门户开放”政策虽然展现了德国的人道主义精神,但也给德国地方政府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尤其是在与奥地利接壤的巴伐利亚州,难民的涌入几乎让当地社会运转瘫痪。

 如今,德国原住民真切地感受到了难民潮带来的苦果。默克尔当时在所谓的大国责任感和外部势力的影响下,放宽了难民入境的限制。

 文明与包容并不能够感化封建迷信的中东人,无法净化其身上的野蛮与落后。这些来自不同信仰的难民在德国定居后,迅速繁殖,并形成了自己的社区,甚至蛮横地要求当地德国人适应他们的生活方式。

 更为严重的是,德国执政的左翼政府仿佛一群被阉割的奴隶,受困于二战的失败阴影,一味地推动德国的去日耳曼化。这背后不乏美国影子政府的阴谋,毕竟一个斗志消沉的德国才符合他们的利益。

 约翰内斯·施耐德和安娜·穆勒,两位柏林艺术大学的在校生,他们并不出众,甚至彼此间不太熟悉。作为传统的德国人,他们内心深处对自己的国家抱有一种无法言说的危机感。

 周围移民的数量不断增加,而像他们这样的传统德国人却越来越少。作为平凡的德国人,他们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国家正在发生的变化。

 “这是一场入侵,一场看不见的‘子宫战争’。”他们相信,某个国家背后的阴谋集团正利用这些中东难民,逐步将德国从这个世界抹去。

 像他们这样心知肚明的德国人并不少,但敢于公开发声的人却寥寥无几。就像盖斯曼领导的民族选择党一样,他们也不敢明目张胆地高呼复兴德国、驱逐外敌的口号。历史的原因让任何此类迹象都可能招致“nC”(纳粹)的标签。

 尽管民族选择党被称为右翼党派,并且近年来影响力日增,但他们仍未能跨越那道门槛,直接呼吁德国复兴和驱逐外来者。因此,施耐德和穆勒只能将这些想法深藏心底,祈祷出现一个真正的德国人,就像历史上的英雄那样,再次拯救这个民族。

 也许他们的祈祷真的得到了回应,几天前,当约翰内斯·施耐德和安娜·穆勒预期见面时,他们才知道这位回应者并非他们想象中的领袖形象,而是一位来自东方的东亚人。

 ----------------

 冯俊抵达柏林后迅速行动起来,他的目标是点燃世界的激情。他利用黑客技术破解了柏林艺术大学的内部网络,在海量数据中锁定了约翰内斯·施耐德和安娜·穆勒这两位年轻人。他们隐藏得很深,心中满是对民族情绪和家国危亡的忧虑。

 在遇见冯俊之前,两人并无交集,他们因担心自己的观点招致麻烦而将想法深藏不露。冯俊之所以在众多人中选择了他们,是因为他们有写日记的习惯,并将这些日记保存在了电脑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