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章 谋建国步步为营(第2页)

 其次,薛宗周其实说的没错,称帝建国涉及到政治、经济、法制、军事、外交等各方面。所以,除了在政治上大肆造势、褒奖劝进者外,还需要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完善法制、加强军队,拉拢盟友。

 连年征战,民生凋敝。苏勒坦决定在近一两年内不再征战,让老百姓喘口气。同时开展军屯,鼓励耕织,新修水利,采矿制盐,减免赋税,发展贸易。除了原先的通商关口,又增设亨巴布、毕底、普兰、济隆、定结、生格宗六处陆关分司。界于此时的卫拉特还没有货币,主要使用叶尔羌的钱币,他还命人筹划发行钱币之事。

 因为尚未兴办科举,目前的官员人选主要依靠贵族和文武官员推荐。这难免造成特权阶级对官职的垄断,从而造成**;虽然进行了官制改革,可因为缺少足够的人才,很多官位都空着。因此推行科举,为寒门子弟打开晋升之门,解决官员人数不足问题势在必行。

 这其中又涉及到一个重要问题:语言文字问题。蒙汉维各族皆有文字。按说辉特部乃是蒙古人主导的政权,理应用蒙古文字考试。可蒙古文源于畏吾儿族的回鹘文,这种回鹘式蒙文晦涩难懂,表意不全,虽然八思巴对蒙文进行过改良,可依然不实用,难于推广。这直接导致许多卫拉特蒙古历史出现缺失,需要参考俄国人的史书才能补齐。直到若干年后,咱雅班第达发明了托忒蒙文,卫拉特蒙古的历史才清晰起来。

 既然现有的蒙古文字和回鹘文字不利于推广,使用汉字推行科举便是必然。苏勒坦下令重臣巴图和坦、铁钼尔、刘好古、薛宗周操持此事。事实上,推广汉语一直是他努力在做的。多年前即已在部落里开办了学校教授汉蒙两种文字,要求适龄的贵族和官员子弟都要上学,如今的蒙古上层子弟的年轻一代,大多会写汉字,这也为推行科举打下了扎实的根基。

 他还准备修改律法。当年在丘尔干会议上,卫拉特蒙古和喀尔喀蒙古上层共同商量制定了《蒙古——卫拉特法典》。相较于旧的习惯法,这部法律更清晰、更完备,是一个巨大的进步。然而,这并非是一部公平的法典,而是将人分成等级,很多律条同罪不同罚,大和尚与大贵族们享有大量特权,平民百姓受到残酷压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