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二章 蒙古之君何需封(上)(第2页)

 此等人物,岂容小觑?

 接到卫拉特蒙古准噶尔部珲台吉巴图尔关于辉特部的苏勒坦打算称帝建国的密报后,多尔衮陷入了沉思。一方面,明国国内的叛乱明显成了气候,一旦山海关的守军被调去勤王,大清入关问鼎中原的机会便来了。这段日子,他虽然一步一步攫取着权力,可反对势力仍然拥有极强的势力。若想彻底压服对手,必须立下不世之功。再没有比攻下汉人的京城功更大的了!所以入关之事势在必行,断不可节外生枝,与卫拉特蒙古开战。可另一方面,辉特部名义上是大清藩属,竟然想自立为帝。若不阻止,大清威信何存?

 思来想去,这位三十一岁的摄政王,决定以通知辉特人新皇继位为名,派出使臣册封并敕责苏勒坦。册封是为了怀柔,敕责则是为了施压,希望能阻止那狂徒称帝。

 外交无小事,能被多尔衮派出为使的,自然都是胆大心细、精通礼仪之辈。尤其是宰桑古尔的蒙古贵族身份,相信对此次出使有利。

 宰桑古尔、乌尔滕没有辜负摄政王的期望,泰然自若、昂首挺胸,尽显上国钦使风范,浑没将大可汗刻意显示的兵威放在眼里。

 苏勒坦心里冷笑,面上却和煦如春风,笑吟吟地问道:“两位尊使来此何为?”

 宰桑古尔与乌尔滕对视了一眼,面露悲戚之色,“我大清应天兴国弘德彰武宽温仁圣睿孝文皇帝,于崇德八年八月庚午是夜亥刻,龙驭宾天。先帝第九子福临承继大统,年号顺治。我等奉新皇之命,通知各藩属”。

 说到最后,使臣将“藩属”二字咬得极重,那意思是提醒苏勒坦,尔向我大清称过臣,乃我大清的臣子。如今君父崩了,尔岂敢不悲伤?

 大可汗似乎听懂了,又似乎没听懂。他是个厚道人,信奉死者为大,当下便悲伤了起来,“先帝是个宽厚之人啊!仁义远播于四方,不料竟英年早逝。惜乎哉!惜乎哉!”

 表面上是好话,可用的语气却是朋友之间的语气,仿佛他并非是皇太极的臣子,而是平起平坐的帝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