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七章 开科举招揽英才(上)(第2页)
多年前,这位皇帝便已在部落中推广汉字,平常的公文皆用汉字书写,只有在登基称帝、祭拜天地这样的大礼仪时,才用蒙汉两种文字书写诏书。如今,他认为在全国举办科举的时机成熟了。
“陛下,臣统计了一下,目前我大卫七品及以上官员的年轻子弟中,识汉字的在六成以上,普通百姓精通汉学者,也不乏其人。推行科举,正其时也”,刘好古沉声说道。
“嗯,朕也是这么想的”,苏勒坦赞许地点了点头。
见刘好古得到了肯定,巴图和坦心头一紧。作为老臣,他视刘好古这样的新入阁者为威胁;作为蒙古人,他对皇帝重用汉、回等族官员,心里是不满的。所以,不愿意让刘好古专美于御前。
他从衣袖中呈上一道题本呈上,“陛下,这是臣领着刘阁老还有礼部、国子监各官拟定的科举方略,请您御览”,一句他领头干的,顿时便将刘好古等人的功劳抢了过去。
苏勒坦对这位父亲时期的老臣是极了解的,自然明白他心中的小九九。不仅不说破,反而有几分喜悦。下面的大臣存在矛盾,他的帝位才稳当,若是底下人都是一条心,自己这个皇帝便可能被人架空。只要封建制度存在,党争便不可避免。区别只在于,庸主控制不住党争的激烈程度,危害了江山社稷;而雄主则能稳稳地将党争控制在一定限度内,牢牢掌控大局。
乾元帝自然是雄主,微微一笑,也给了巴图和坦一个赞赏的眼神。“两位爱卿辛苦了”,说完这句,他翻看起了方略。
只见这套科举方案基本引用了明朝的制度。先是每年举办“童试”,取得生员资格后,参加正式科举。正式科举又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乡试每三年考一次,考期在八月九日、十二日、十五日,也称“秋闱”、“乡闱”,中榜者称举人;乡试次年的二月初九、十二、十五日,由礼部举办会试,录取贡士,又称“礼闱”;会试当年三月十五日,由皇帝亲自主持殿试,录取三甲:一甲(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