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7章 英雄何必名镌石(中)(第2页)
三楼倚月间内,一名四十余岁的中年青衫男子,正在潇洒地饮酒抚琴,一见他,便呵呵大笑,“卫军大兵压境,王兄不做守城准备,怎么反有闲功夫来寻额(我)?”
“哎呀,徐先生,卫军来袭,彭总镇让吾在半月内筹到十万两银子的军饷,可大同县自十年前被屠城后,民生一直未恢复到鼎盛时,一下子征银十万两谈何容易?您给我出主意向富家大贾借钱粮,吾也照做了,可收效甚微。那曹家巷的孙家竟将我派去借粮的衙役乱棍打了出去,当真一点面子不给。其他世家听闻,皆学孙家,有的只出少许银两,有的干脆分文不给。这该如何是好?难道向平民百姓征缴?大同已不是以前的大同,百姓生活并不富庶,一旦激起民变,该如何是好?”说到此处,王知县眼泪汪汪。
这曹家巷的孙家乃是大同县大家族中最有权势的。孙家家主孙有光的父亲是著名贰臣孙得功。孙得功原为明广宁巡抚王化贞中军游击,努尔哈赤围攻西平堡时投降,仍被授游击、隶镶白旗,此后又授三等梅勒章京。孙得功死后,孙有光袭了父亲爵位,因与大同知府曹振彦交好,作为其幕友,随曹振彦、曹玺父子往大同任职。在镇压山西义军中颇有战功,清廷遂在大同赐其宅邸。此后曹振彦由大同知府升任为两江盐运使,离职时把曹家巷的豪宅全部赠与幕友孙有光。孙家便越发地有钱起来。孙有光的弟弟孙思克与曹振彦之子曹玺入宫做了侍卫,权势愈发地大。有钱有势后,孙有光一家便在曹家巷居住,南靠和阳街太平楼,与王城、九龙壁、都司街为邻,垒起厚厚的院墙,形成家族式的城堡,堪称大同一等一的豪门。
其实这孙家和曹家也曾为大同做过些好事。比如曹振彦任大同知府期间,目睹屠城后的惨景,曾奏本顺治帝免去大同三年赋税;又与总兵彭有德一起,指挥几万军民,整修城墙,修复马路,浚通护城河,填平乱衙门、兰池街、猪家衙门口等八个大坑,重修鼓楼、太平楼、东门大桥、知府公署;还到所属各县筹集粮饷,重修了华严寺、通光北寺等重要古迹,迁民入城,安置分房,很是做了些好事。孙有光作为曹振彦的幕友,出力亦很大。只是,人都是会变的,有钱有势后,孙有光便不再把当地官府放在眼里。若是大同知府刘宏誉找他倒也罢了,尔王度区区一个七品知县,有什么资格向孙家征粮?遂不由分说将王度派去的衙役乱棍打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