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4章 柳暗花明又一村(第2页)

 坏消息接踵而来,原本降卫的山西各州县,岢岚州、代州、繁峙县等又重新降清,领头降清的官员居然还是原先领头降卫的那些人,怎不叫人恼火?好在当初攻下偏关时,从杀虎口、平虏卫抽调了八百蒙古士兵驻守,又在保德州、河曲县招募了一千守兵,不然连偏关重镇亦要丢失。

 ——

 收到辽王的求援信后,大同守将额璘沁巴图尔犹豫不决,莲花大可汗北上时虽然留下了六千精锐战兵,此后又在大同招募了三千守兵,看上去有九千人,兵力不算太弱。可大同的北边、东边面临着阳高卫、宣府、保定清军的威胁,守卫府城尚觉不足,又如何分兵去救?苦思良久,没有计较,只得找来驻大同的署山西按察使张弘俊、大同知府徐化溥、署大同府同知刘国钦商议。

 “大帅,宁武、雁门二关是大同南部的门户,一旦丢此,太原清军就能和保定清军、宣府清军合围大同,下官认为应该救援”,徐化溥是大儒,从二关在军事上的重要性出发认为需要救援。

 “辽王乃陛下亲弟,您若不救辽王,恐怕陛下会震怒,还是救援为好”,张弘俊是老官僚,从人情世故出发,认为必须救援。

 “唉!汝等所说,吾都懂,可大同位于阳高卫、宣府、保定清军的半包围中,防守尚且不足,哪来多余的兵力救辽王?”额璘沁巴图尔闷闷不乐。

 “大帅,下官以为辽王其实也知道您手中并无太多的兵力可以增援,之所以向您求援,主要是想散布援军抵达的消息、恢复士气。您不妨抽调五百老卒、一千五百新卒,大张旗鼓地前往宁武关。如此既救援了辽王,亦没有过多削弱守大同的实力”,张弘俊不愧是官场老油条,出了条妙计。

 <div class="contentadv">

 “哎呀,还是张提刑有办法,此计甚好!便这么办!”额璘沁巴图尔大喜,即命副千户玛罕、都百户托克图领五百蒙古骑兵、一千五百名新招募的汉军,浩浩荡荡前往宁武关。

 “大帅,下官认为欲解此困局,还需借力使力方好”,署大同府同知刘国钦忽然开口。

 “哦,汝说说看,怎么个借力使力法?”额璘沁巴图尔疑惑地问。

 刘国钦不愧是顺治朝丙戌科进士,说起话来慢条斯理、不慌不忙,笑着解释,“山西百姓素来仇恨满清,当年姜瓖之乱,几乎全省响应,至今仍有义军活跃在山林中袭扰清军。据下官所知,交山(交城)有杨芳林、杨芳清、惠崇德、任国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