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9章 跃马扬鞭寇京师(下)

 《春秋公羊传》曰:“京师者何?天子之居也。京者何?大也。师者何?众也。天子之居,必以众大之辞言之”,意为天子居住的地方规模很大、人口众多。

 北京城的确很大!共有外城、内城、皇城、宫城(紫禁城)四重城廓。外城周二十八里,墙高二丈,基厚二丈,顶收一丈四尺,有永定、左安、右安、广宁、广渠、东便、西便七座城门;内城周二十四里,墙高三丈五尺五寸,有德胜、安定、东直、朝阳、崇文、正阳、宣武、西直、阜成九座城门,老北京常说的四九城,指的就是内城的四面城墙和九座城门;皇城周十四里半,有大清(明朝时叫大明,清朝入关后改为大清)、东安、西安、北安四座城门;宫城周七里,有午、神武、东华、西华四座城门。城高池深,坚固难摧!

 然而,无论多么坚固的城墙也需要有人来守。因为守城兵力严重不足,此刻,大清的乾清宫内已经吵翻了天。

 “皇上,我军兵力共四万四千,其中称得上精锐的只有一万驻京八旗和四千真定绿营,其他还有一万杂兵、两万健妇,要防守偌大的京城着实困难,且外城残破,一直未有效修缮,奴才建议放弃外城,集中兵力守卫内城”,内大臣兼议政大臣、总管内务府事索尼建议。他在朝中德高望重,一开口,大学士额色黑、金之俊等便齐声附和。

 “不战而弃外城,太伤士气,万万不可!奴才以为当坚守外城,逐节抵抗,等待援兵!”领侍卫内大臣兼议政大臣鳌拜大声反对。他自认为是八旗第一勇将,对顺治帝任命索尼为主帅守城,心中多少有些不服。领侍卫内大臣兼议政大臣、总理銮仪卫事遏必隆向来与鳌拜来往密切,见他开口,立即表态支持。

 见将领意见不一,年轻的顺治帝犹豫不决,问其他人:“卿等以为如何?”

 剩下的人中,康亲王杰书年纪尚幼,不说话;镇国将军韬塞、保定巡抚刘祚远、真定府副将署总兵事刘秉钧地位较低,不敢急着表态;剩下的便是两位已呈退休状态的元老重臣:首席大学士兼议政大臣范文程、太保兼中和殿大学士冯铨了。

 冯铨老奸巨猾,既不愿得罪索尼,也不愿得罪鳌拜,想了会儿、慢悠悠说道:“臣以为二策皆有道理。皇上不妨将外城的百姓全部迁往内城,先遣将防守外城,若实在守不住再撤往内城坚守”。满清占据北京后,实行“满汉分治”,外城主要供汉民居住,很多会馆、商业、娱乐场所皆在外城,轻飘飘一句话便要在外城坚壁清野。

 听他如此说,范文程暗骂了句奸猾,中庸之道固然不得罪人,可如今正值危急关头,若因为怕得罪人便不敢发表意见,怎么对得起太宗皇帝(指皇太极)的知遇之恩?想到这里,他大声说道:“臣以为外城不可弃。外城的永定门联接着北京城南的交通要道,东面的广渠门更是漕运的重要码头。若是不战而弃外城,北京与外界的联系便断了。京师人口众多,没了漕运,恐怕用不了多久城里便会缺粮”。明初将皇城墙东移,将一段运河水路揽入城中之后,南来的船只无法直接进入积水潭中,外城东面的广渠门大通桥便成为漕运实际上的码头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