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6章 左右摇摆之朝鲜(中)(第3页)
亲当作臣子的道理这一条尤其厉害,直接将南人党打得一败涂地,几个首脑或被流放或辞官归隐,也只剩下书呆子许积撑撑门面。
“明甫(宋浚吉字),汝莫要大意。尹善道何等人物,他看上的人又怎会错对这个许积,你我要多加留意才是”,宋时烈微微一笑,口头上让老友多加留意,内心深处其实和老友一样,并未将只知道埋头做学问、与人无争的许积太当回事。叮嘱完又问道:“其他人对礼讼之事如何看”
“领议政郑太和、左议政沈之源、领敦宁李景奭、延阳府院君李寺白、完南府院君李原渊、原平府院君元斗杓等皆赞同吾辈之观点”,宋浚吉又列举其他派系的几位官员的态度,这些人皆是老官僚,自然顺风使舵。
“如此便好”,宋时烈高兴地抚摸着胡须,颇有大势在我之感。
“只是姜村(尹宣举字)有些不同看法。汝是知道的,他这人一向迂腐,主张包容南人、革新制度,举全国之力北伐。还说什么礼讼之争是口舌之利,毫无必要”,正高兴着,宋浚吉却说另一位老友尹宣举反对。尹宣举、俞棨等人,与宋时烈、宋浚吉同属山党,感情浓厚,可是对政局却有不同看法。他们认为要想反清就必须积蓄国力,同心协力,推行全面的制度改革,既然南人党也是反清爱国的,为什么不能团结他们呢说白了,尹、俞更重视推进北伐而不是义理,想通过改革,增强朝鲜的国力,可这无疑会削弱统治阶层两班和地主的特权。这与重视理学而非推进北伐的二宋的观点大相径庭。尹宣举甚至还和南人尹鑴相交甚欢,一点都没有党争的觉悟。
“唉!姜村是书生的性子、眼中只有北伐,殊不知义理才是国家的基石,莫要理他便好”,宋时烈有些窝火,可眼下山党刚取得礼讼的胜利,不能让政敌知道自己内部不和,所以选择了隐忍。
“英甫,还有一事,主上以朝鲜遭受水灾为名,拒绝了清使借兵的要求。清国的吏部侍郎硕博会待了两个月,自讨没趣,已经准备乘船回国了”,宋浚吉乐呵呵又提起一事。
“哼,天理循环,报应不爽!想当年清军破我国都,屠我百姓,何等猖獗!却不想被西番胡人攻破龙兴之地盛京!依予看,很快辽东便并非清土喽”,宋时烈亦开心地抚摸胡须,称赞起刚继位的显宗来,“殿下虽然年轻,性子却坚毅,对藩胡(朝鲜对女真人的的蔑称)就该如此。一兵不发,又能奈我何依予看,朝贡也可以免了。哈哈哈”
“英甫,清国的确已经衰落,不过实力犹存;卫国虽然如日中天,到底崛起得太快、底子不厚,如何处理与这两国的关系,还须拿个主意才好”,宋浚吉瞅了老友一眼,缓缓问道:“此时正是清国最虚弱的时候,咱们要不要联合卫国,兴师北伐、报仇雪恨”
听了这话,宋时烈却迟迟未表态,思索半晌方开口,“清、卫两国皆是胡人的国家,如今两胡相争,局势尚不明朗,北伐之事,暂且不忙。明帝南狩缅甸后,吾朝鲜才是中华正统,当劝说殿下,绝不向两胡称臣,积蓄国力,以图自强!”
“英甫说的是,我朝鲜乃孔孟之国,当先趁清卫二虎相争之机自立,是否北伐待二虎斗出结果后再作计较”,宋浚吉立即表示赞同。
正议着,忽有内侍入府而来,“右赞成、判书,殿下召二位入昌德宫议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