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9章 上佳(第3页)

 此后,织绫机虽经多次简化,但到了汉末三国时期,仍然是五十根经线的织绫机五十蹑,六十根经线的织统机六十蹑,非常笨拙。


 织一匹花绫还需要接近一个月的时间。


 马钧看到工人在这种织绫机上操作,累得满身流汗,生产效率很低。


 于是决定改良这种织绫机,以追求省力而高效。


 于是,他深入到生产过程中,对旧式织绫机进行了认真研究。


 一个月的时间里,经过几次失败后,终于重新设计了一种新式织绫机。


 新织绫机简化了踏具,改造了桄运动机件(即开口运动机件)。


 原来的织绫机五十根经线的五十蹑,六十根经线的六十蹑,综控制着经线的分组、上下开合,以便梭子来回穿织。


 马钧将旧有的织绫机改成十二蹑后,整个机器变得更为精致,而且还降低了操作难度。


 它的生产效率也得到了显著提升,相比之前提高了四至五倍。


 同时,由于操作更加灵活,新织绫机还能织出更为复杂的提花绫,其花纹图案奇特,花型更是变化多端,让人惊叹不已。


 这些特点使得新织绫机深受一众丝织工人的喜爱和赞赏。


 考虑到当初刘禅曾大力推广改良纺织机,工部的官吏们对于类似的发明不敢有丝毫懈怠。


 他们迅速将马钧的发明层层上报,不久之后,这件事就传到了刘禅的耳中。


 此前,刘禅前往视察浦元修筑在江边的兵器加工厂。


 路上见到的底层老百姓还是有破衣烂衫,甚至是衣不蔽体的。


 所以也在思考着如何提高百姓衣食住行的生活水平。


 新织绫机的出现,刘禅觉得很有意义,这比绝大多数工匠的发明厉害的多。


 若是这种机器普及开来,将大大加快当代丝织工业的发展速度,并为中国家庭手工业织布机奠定基础。


 所以刘禅给了个上佳的评价,并要求尚方立刻赶制推广出去。


 而马钧,也凭借此成功出仕为官,担任尚书待治,即尚方令的署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