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天将军落叶凋谢

第三百章 杨玉环的樱桃饆饠,安禄山封王,蝶恋花,最后的法令(第2页)

 “臣想出策略,希望能永久杜绝这种现象……请圣人过目……”

 李瑄说话的时候,取出一份文书,递给李隆基。

 李隆基没有犹豫,接过李瑄递来的文书。

 他从头到尾读完以后,眉头微皱。

 第一条为《考成法》。

 李瑄罗列清晰,条理分明,并且解释大唐承平日久后,官吏的懈怠,和难以遏制的贪腐现象。

 甚至还有皇权不下乡,朝廷法令无法执行,圣人意志无法传达的情况。

 针对实际情况,李瑄希望推行考成法。

 第一,登记造册:朝廷六部和御史台等府衙将拟办之事按地域远近、时间缓急登记造册,限期完成,按月考查。

 第二,逐月检查:六部和御史台按账簿登记事项,逐月进行检查。每完成一件登记一件,未完成必须如实申报,陈述因果,否则论罪处罚。

 第三,中书门下堂监督:宰相们根据账簿登记,对六部的稽查工作进行查实,确保考核的公正性和有效性。

 考成法的最终目的,是整饬吏治,改变轻浮风气,提高官吏办事效率,为民谋福。

 通过设立详细的考核标准,考成法能督促官员履行职责,减少腐败现象,提高了各地官府的行政效率。李瑄希望能形成一套完善的官员考评机制。

 这是在逼迫官吏有为。

 李瑄的第二条,改租庸调为一条鞭法。

 将各郡县的田赋、徭役及其他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绢钱,按亩折算缴纳,简化税制,方便征收税款。

 最重要的是,地方官员难以作弊,增加财政收入。

 这是把地方官吏的命根断掉。

 一条鞭法有利于减轻百姓的负担,使百姓摆脱了一部分劳役束缚。

 更让百姓对大族、豪强的依附减少。

 两法在大唐非常理想,若成,国家必然走向新台阶。

 但李瑄知道,大唐和后世的大明不同,两法必须要军队保驾护航,随时镇压。

 否则既得利益者一定狗急跳墙。

 李瑄的常平新法他们能忍,那是因为常平新法损害的是大族和豪强的利益。

 没有地方官府撑腰,他们只能忍。

 但考成法和一条鞭法,损害的是官吏的利益。

 当地方大族,官吏,一起得罪。

 必然会有动乱发生。

 “法令严苛,恐地方不可承受。”

 李隆基缓缓向李瑄说道。

 曾经姚崇、宋璟的法令,和此一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

 “臣一直强调治吏,然而对于治吏的法门,依旧是以往的考核、审查,此虽能揪出一些滥竽充数者,但依旧有许多隐藏更深的害群之马。长此以往,官吏会想法设法逃避,越来越腐朽堕落。现臣拿着锤子,站在大唐的地图上俯视,臣一直紧绷着弦,地方官吏已经知道臣落锤的位置,和臣捉迷藏……”

 “吏部的考核,他们合格,不代表他们能力;御史台监察,他们无罪,不代表他们明净;他们欺上瞒下,阳奉阴违,地方百姓不知道他们的贪婪,将怨恨指向朝廷,而他们赚得盆满钵满,用这些民脂民膏,萌荫子孙。这是豪强的诞生……”

 “臣和圣人想象的一样,两法很难成。但臣愿意排除万难,敢当人先。整饬吏治一定会像常平新法一样顺利。”

 “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臣手持锤子,就是在扬汤止沸。一旦一条鞭法和考成法完成,是为釜底抽薪。我李唐对江山的统治,也必然固若金汤……”

 李瑄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绘声绘色地忽悠李隆基。

 他了解李隆基,只要在李隆基心中种下种子,画上蓝图,让李隆基认为一条鞭法和考成法能实现。

 就算朝廷文武百官反对也没用。

 “七郎言之有理!”

 李隆基信了李瑄的鬼话,主要是常平新法的顺利,慈幼堂和济生堂带来的声望。

 让李隆基对李瑄的能力深信不疑。

 可以试试!

 反正都是由李瑄一手推动,失败也有人背锅。

 “那明日早朝,臣提出考成法和一条鞭法,与群臣说明。文武百官一定会反对,但臣会与他们辩论。”

 李瑄试着向李隆基说道。

 暗示李隆基明日要早朝。

 “可!明日我会参加早朝。”

 李隆基点头说道。

 他的想看看李瑄怎么赢得文武百官的支持。

 “樱桃饆饠来了……”

 就在这时,杨玉环亲自用端着一个水晶盘从门内走出。

 水晶盘上,摞着整整十个樱桃饆饠。

 一上来,清新的香味,便掩盖玉案上的其他点心。

 李瑄没吃过樱桃饆饠,只见和印象中的油炸饆饠不同,杨玉环所做的樱桃饆饠似乎是蒸的。

 “七郎尝一尝……”

 杨玉环坐下后,先为李隆基递一个樱桃饆饠,然后素手拿起一个樱桃饆饠,递给李瑄。

 “多谢娘子赐膳……”

 李瑄向杨玉环微微一礼后,接过樱桃饆饠。

 此时李隆基已经吃起来,看起来满脸陶醉。

 在杨玉环妩媚又清正的目光中,李瑄也咬了一口樱桃饆饠,薄饼裹着樱桃肉,甜甜的,香嫩爽口。

 李瑄觉得还不错,回去可以试着做一下,给姜月瑶、裴灵溪她们尝一尝。

 “七郎觉得这樱桃饆饠和其他饆饠相比如何?”

 杨玉环很在意李瑄的感受。

 “回娘子,这是臣吃过最美味的点心。”李瑄回答道。

 “七郎还是这么会说。”

 杨玉环浅浅一笑,心中非常高兴。

 这是她根据原有的饆饠,特意发明的水果类型饆饠。

 区别于油腻的肉饆饠。

 李瑄说好吃,让杨玉环有一种成就感。

 接下来,李瑄又吃了三个,这才作罢。

 宫女送上金盆和绢巾,示意李瑄洗手擦拭。

 “因七郎的《水调歌头》,近段时间,长安多有填词。但皆不如七郎的词有味道。七郎可否就暮春时节,发挥想象再写一首词。”

 兴致罢,又饮几杯美酒,李隆基向李瑄询问道。

 “提起暮春,不外乎教坊名曲《蝶恋花》,臣重改格律,前几日新作一词,还未传出。不知圣人和娘子是否愿意观读?”

 李瑄沉吟一下,向李隆基说道。

 为维护自己大才子的名声,李瑄这一年多自己做了几首诗,又抄袭几首符合场景的诗。但始终未抄袭一词。

 “蝶恋花!来人,上笔墨……”

 李隆基更来兴趣,急于让李瑄展示。

 杨玉环也眼波明亮,充满期待。

 高力士立刻从紫云楼内,拿出笔墨纸砚。

 不一会儿,宫女将墨磨好。

 李瑄长舒一口气,纸笔写下《蝶恋花春景》。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李隆基和杨玉环就近一字一句地读。

 词立意清新,堪称绝佳,果然只有李瑄才能作出这样的词。

 特别是“墙里”、“墙外”这一段,诗词最忌讳重叠,但这三句读起来错落有致,难人寻味。

 但这一句话,却让他联想到杨玉环还是寿王妃时,他爱而不得,最终千方百计的场景。

 不论是“天涯何处无芳草”,还是“多情却被无情恼”,看似是写暮春场景。

 但李隆基总感觉其中有一种情绪。

 但李瑄如日中天,不该有这种情绪。

 难道是他多想,李瑄仅仅是在惋惜暮春吗?

 旁边的杨玉环则想法不同,她一度心跳加速,是她太敏感了。

 实际上,需要等几年后,朝野学者才自认为“完美”解读这首词,传授后世。

 “七郎的才华,盖王维、李白啊!有没有填曲?”

 李隆基只以为李瑄的寓意是对那些反对新法的人。

 这段时间,许多人也是这么认为的。

 想通以后,李隆基再看这首词后,就爱不释手。

 “臣才拙,还未填曲。”

 李瑄回答道。

 诗词就是通过作者所处的环境去赏析。

 在大唐,只有李瑄能作出这种别具一格的词,人们的联想自然会不同。

 而“多情却被无情恼”,本就包含太多。

 “我亲自为此词填曲,流入教坊,可否?”

 李隆基艺术细胞在发烫。

 “这是臣的荣幸。”

 李瑄不敢向李隆基要版权费,恭维一声。

 “玉环,你觉得这《蝶恋花》如何?”李隆基看杨玉环不说话,问她一句。

 “七郎的词,总令人惊讶。”

 杨玉环掩盖情绪,向李隆基回道。因为慌张,她不敢再多看李瑄一眼。

 可惜李瑄不知,否则心中一定会无语。

 一场游玩,至中午以后,偃旗息鼓。

 李隆基和惆怅的杨玉环一起,摆驾从夹道回兴庆宫。

 儿孙们也各回各家。

 “杨中丞。”

 杨钊和虢国夫人腻歪在一起,他准备离开上马车的时候,被李瑄叫住。

 而且李瑄还是当着杨氏姐妹的面叫住他。

 “相公有何吩咐?”

 杨国忠看了一眼生气的虢国夫人后,只能硬着头皮来问候李瑄。

 “待日昳时分,来我府中,有事商议。”

 李瑄淡淡地说道。

 “下官身体……有些不适!”

 杨国忠吞吞吐吐地说道。

 他此时按理说势已成,但看到李瑄依旧心虚。

 刚才李瑄能和李隆基一起在紫云楼凭栏尽欢,他只能下方火热的看着。

 貌似李瑄的权势越来越稳固,李林甫之流,已经不足为惧。

 但他的身份是“杨”,杨国忠清楚李瑄在防止杨氏敛财,但五杨都不是省油的灯。

 他们的私第建筑一半,不得不停下。奈何李瑄能讨好杨玉环,五杨无法扳倒李瑄,只能在心中暗恨。

 杨国忠是投机者,他权衡利弊,觉得杨氏的身份,对他更重要。

 现在他不想与李瑄走的太近,但更不能得罪李瑄。

 “也没什么,明天我会在朝会上颁布两条新法,圣人已经同意,明日希望杨中丞能支持!”

 李瑄向杨国忠透剧一些消息。

 “相公放心,我一定是第一个为相公击笏的大臣。”

 杨国忠信誓旦旦地保证道。

 他抓住关键词,圣人同意!

 明天就算李瑄说的新法再离谱,他也会为李瑄摇旗呐喊,以博得圣人的好感。

 “好!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杨中丞可要注意身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