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过莫一心三用

第144章 破解之道(第3页)

 “《道德经》第三章云: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矣。

 意思是:不推崇有才德的人,引导老百姓不互相争夺;不珍爱难得的财物,引导老百姓不去偷窃;不显耀足以引起贪心的事物,不造成民心迷乱。因此,圣人的治理原则是:排空百姓的心机,填饱百姓的肚腹,减弱百姓的竞争意图,增强百姓的筋骨体魄,经常使老百姓没有智巧,没有欲望。致使那些有才智的人也不敢妄为造事。圣人按照“无为”的原则去做,办事顺应自然,那么,天下就不会不太平了。

 这是老子站在人道的层次,以圣人的标准阐述如何作为。

 老子又阐述了天、地、人三才大道。

 第八章云: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得道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居处最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爱和无私,说话善于格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能把国家治理好,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最善的人所作所为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也就没有怨咎。

 现在传世的《道德经》内容,我认为是不全面的,其内容多从为政者的角度去谈无为而治,忽视了人作为独立个体的属性,无为而治的核心是不要去干涉人自我生存的节奏,并不是愚民政策,建立社会秩序的初衷就背离天道的,还不允许现有的社会秩序被打破,必然是灭亡之道。

 按着天、地之道自然生存下去必然没有灾咎,而依照现有社会秩序下的标准和规则反而产生了诸多的问题和祸患,起初一切都是好的,之后一边发展一边给自己制造麻烦,只有在麻烦中灭亡,不可能在麻烦中进步。”

 白玉玉虽然点了点头,但眼中升起迷茫。

 “我说这么多就一个意思,无论做什么你都不错,错的只有认定你错的那个标准规则。”莫逸信总结道。

 “这一句话我就听明白了,你还长篇大论说那么多。”白玉玉尴尬的说。

 “第一个发明时间的人,是因为观察到了天象变化的规律才会观象授时,时间只是他发明的一个符号而已。他为什么会观察到天象变化的规律,原因就是他产生了欲望,有了欲望他才观察到天象的异同,《道德经》第一章云:常有欲,以观其徼。在时间这种人人都遵从的符号下,众人的行为被统一化,统一的行为产生了相对巨大的力量,从而可以局限性的改造世界,这就是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莫逸信又解释一番。

 “以后再说那些深奥的理论吧!你先帮我看看我二哥的情况。”白玉玉有些不耐烦的说。

 “那你要告诉他准确的生辰八字,让我好好研究一番。”莫逸信连忙答应。

 “他的简历在从手机搜索引擎上可以搜到。你搜搜就看到了。”白玉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