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七十年代知青15(第3页)

 她打开看了看,通篇都在问她在乡下的情况,以及身体状况。

 中间有几句明显是老三方文许的字迹,潦草的很。

 也似乎是想掩盖他写想姐姐这句话的羞涩。

 没写几句,大约是方父方母看不下去他这难看的字,就换成了原来的笔迹。

 以方母的口气嘱咐她,在生产队以自己身体为主,挣工分都是次要的,若是吃不饱就和家里说。

 最后告诉她,旧棉裤里面缝了小兜,里面有给她寄的钱票。

 时萋拿出剪刀拆开缝成四方型的小补丁,里面一小叠毛票有六块钱,还有几张粮票。

 记忆里在家的时候,方时期他们三孩子在家可没有年年能做新衣服的,棉袄棉裤更是两年拆开一次,洗洗外皮,在把凝结成块的旧棉花用手指甲一点一点梳理开。

 铺到洗干净的衣皮儿上重新缝合好。

 这样比旧的暖和,也能把长短加一加。

 像时萋这待遇,临走时被子是新做的,棉花是新淘换的。

 现在又给做了新棉袄。

 时萋对衣服的新旧程度并不在意,当条件如此,有的穿就很好了。

 但方家给寄了新的,她当然更高兴。

 离家在外的孩子,在父母那里大概是觉得亏欠良多,想尽办法的补贴。

 换大铁锅的钱是江淑月出的。

 这姑娘刚开始下乡时,家里人叮嘱过,财不露富。

 平时吃的穿的也都不出格。

 实际上挺富裕的。

 看时萋把家里给她寄的棉花拿出来换锅了,她坚决要出钱。

 又觉得两人出资不对等。

 和村里徐木匠打了一个炕柜,两个大箱柜和一个书桌回来。

 两人要从知青点搬出来,知青点里的柜子桌子她们也不可能拿走。

 不整点柜子,到时候两人的衣服被子都没地方放。

 自从打定主意要搬家。

 江淑月前后已经出了二十来块钱。

 时萋看她那样估计手里还有不少,就没和她客气。

 主要是她穷的很,全部钱加起来只有九块。

 还得留着月底买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