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八十七章 冬天也不消停

 第二天吃过早饭,顾晓霞去上班,杨大姐去市场,李龙把吉普车里那两袋子黑土提着到了玻璃房里。

 玻璃房里温度有点低,但还不至于上冻。李龙放下袋子,用铁锨把地上的土铲了铲,发现也没上冻,挖倒是能挖开。

 他想了想,觉得还是把菜直接种地里比较好。只是这地被那些狍鹿子踩实了,需要重新翻。

 左右无事,翻就翻呗。拿起铁锨,李龙便捡了靠近北墙的中间一块地翻了起来。

 玻璃房其实挺大的,南北都是砖墙,顶上是玻璃。整体的面积得有个近两百平方。

 李龙搞不了这么大,他打算就中间翻一块,把那些黑土,以及攒在西南墙角的狍鹿子的粪一起洒地里,掺和一下,然后种上菜。

 他还打算等地翻好了,去买个炉子,白天这里面的温度目前还算可以,那就白天架一炉子炭,晚上架一炉子炭。

 炉子就在翻的地后面架上,然后再靠墙弄个半截直通式火墙,能把种的菜给暖一暖。

 大冬天不好搞其他的,就暂时这样搞吧。

 一个小时时间,李龙翻出了卧室那么大一一块地。倒不是翻的不快,主要是翻过来后,他还要把翻起的板结的土块给砸碎。

 翻完后,李龙也没着急种,一来是要先去买炉子,二来还要把这地再耙一遍。虽然大块土砸碎了,但种地还是要绵土比较好。

 这么一块地,他打算分成几个小块,种什么还要想一想。

 大院子没有耙子,他打算回队里一趟,问问大哥种啥比较好,顺便带个耙子回来。

 出了玻璃房,李龙就听着院门被人拍了两下。

 在玻璃房里一边翻地一边想着事情,李龙没管外面。大院子的门扣着,这时候是杨大姐回来了吗?

 李龙急忙喊了一声,跑着过去把门打开。

 门外是两个穿着棉大衣,戴着棉帽子的陌生人。

 一个四十岁左右,有点沧桑的感觉,一个二十多岁,看着李龙还有些好奇。

 “请问是李龙同志吗?”年长的那位直接问了起来。

 “你好,我就是。”李龙瞥了一眼,发现外面有辆拖拉机,他就明白过来了。

 把两个人让进院子,年长的那个看着李龙只穿着一件绒衣,便说道:

 “李龙同志,还是要注意身体啊,这外面挺冷的,你得穿厚点儿。”

 “嗯嗯,刚才在忙,没听见你们拍门。我这院子有点大,刚才我在后院。”李龙解释了一句。

 “怪不得,我们拍了十几分钟了,都没见人出来,我们以为人没在呢。”那个二十多岁的人忍不住说了一句,“你这院子还真是大,以前是财主家的房子吧?”

 年长的碰了他一下,瞪了他一眼,然后对李龙说道:

 “我们两个是从奇台过来的,从报纸上看到了你的事迹,就是用收割机割麦的事情,我们大受启发。在奇台我们队里种了几千亩的麦子,人工割麦效率太低了,所以就想着能不能也买收割机回去。”

 按说奇台那边不归李龙,是奎屯农机厂的出售范围,不过既然人家找上门了,没有把生意推出去的对不对?

 李龙先解释了一下:

 “这个院子是我向一个老大爷买的。房子最开始的主人是谁不知道了。那老大爷一个人在这里住,后来儿子要把他接走,房子就卖给我了。”

 然后他指了指用塑料布盖着的收割机说道:

 “收割机我这里还有几台,你们要的话,倒是可以卖给你们,外面的拖拉机是你们的吧?”

 “是的。”

 “那最好把拖拉机开进来,我给你们演示一下怎么操作,不然光把收割机买走,你们不会操作也麻烦。奇台距离这里可不近。”

 奇台在本地说起来算东三县,是北庭州的东面三个县之一,另外两个是吉木萨尔和木垒。

 这一片地方不仅产有非常著名的春小麦,还有本地人才知道的大名鼎鼎的鹰嘴豆。

 后世都发展成了产业,比如腰站子面粉,感觉都快成地理产业标志了。

 但距离是真远,这几个地方距离wlmq两三百公里,玛县距离wlmq又一百多公里,也就是说从奇台跑到玛县李龙这里,这两个人开着拖拉机跑了近四百公里。

 李龙估计他们是昨天跑了一天,在县里或哪里住下,然后今天早上过来的。

 真辛苦。

 所以教,也要教的认真。

 “收割机五百五十块钱一台,能接受吧?”李龙说道。

 “能。”年长的那位答应的很干脆,脸上甚至带着点笑意,“其实我们想着还可能会贵一些。”

 “用好了,一个麦季用这个收割机赚一台拖拉机是没问题。”李龙扯去收割机上面盖的塑料布说道,“但是呢,用不好也麻烦。我现在就给你们说一下。”

 那个小伙子看着李龙院子里的拖拉机,不解为什么他不用院子里的那台,不过看到吉普车,又让他不敢多说话。

 “我家的拖拉机好些天没用了,想发动着得烧热水,还得烤,麻烦。”李龙看出来他的心思,解释了一句。

 小伙子乖乖去开拖拉机了。他们的拖拉机才开过来,这时候水还热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