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6章 有冥顽不灵之辈,当杀无赦

 反叛军与秦国的军队,都是如此。 

 军队的力量,都是从平民中来的。 

 古代的人,以农业为生,有事就打仗,没事就耕田。 

 脱了盔甲,扛起了锄头的农夫。 

 披甲戴甲,放下锄头,拿起兵器,便是能战之士。 

 军队,就是这些平民和平民的子女。 

 百姓无路可走,围聚在黄巢周围,同朝廷官员发生了多次武装冲突。 

 黄巢以其侄黄揆、黄恩邺等八人为响应王仙芝的号召,起兵造反。 

 由于大旱,朝廷不作为,官员们的反抗直接导致了唐国的灭亡。 

 元代后期,黄河发生了严重的水灾。 

 各级官吏对救灾专项经费的各种克扣,致使所剩不多。 

 官府不仅搜刮了河岸上所有能吃的东西,还把男女老少都拉到了工地上。 

 “莫道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一出,各地的农民起义军蜂拥而至,元朝从此一蹶不振。 

 这也是朝廷逼迫百姓无法生存的原因。 

 明朝末年,清朝末年,也是这样。 

 每一个朝代的灭亡,都会伴随着农民起义的爆发。 

 虽然农民起义已经被镇压,但也如同一阵风一样,掀起了诸侯造反的大旗。 

 “安民,安民......没有百姓,就没有军队。” 

 嬴政恍然大悟,霍然起身。 

 他看向陈墨,目光炯炯:“先生可有安民之策?” 

 怪不得,陈墨会把韩非叫来,原来是有原因的啊! 

 韩非是负责制定法律的,所以把韩非叫来,就是要按照陈墨的吩咐,将百姓们的安居乐业给实现了。 

 在嬴政的逼问之下,在韩非的逼视下,陈墨终于开口了。 

 春秋战国时期,西周还在实行分封制。 

 或者说,井田制。 

 当时有私田和公田之分,私田就是靠自己开垦出来的。 

 因此,奴隶主、贵族们都在积极地开垦自己的土地。 

 出现了“民不愿出力”于公田的情景。 

 一个要缴税,一个不用缴税,这是显而易见的事情。 

 所以私田越积越多,公田就越无人耕种。 

 各诸侯国为了提高田赋,不得不打破公田与私田之别,进而统一征税。 

 首先,鲁国颁布了一条名为“初税亩”的法令,宣称公田和私田均按亩征税,这是当时鲁国实行的一项制度。 

 接着,商鞅又在秦国推行变法,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的私有权。 

 提出了“废井田、开阡陌”,允许人民开发土地。 

 《战国策》载商鞅曾“断阡陌,教百姓耕种打仗”。 

 所谓“阡陌”,就是“井田”之间的灌溉渠道和纵横道路,纵的叫“阡”,横的叫“陌”。 

 与井田制相比,开垦田地的好处更大,也更容易获得民众的支持。 

 商鞅变法之后,秦国的实力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才有了吞并六国的资本。 

 “你是说,让百姓种地?” 

 嬴政想了想,有些为难的说道。 

 想要让所有人都有地可种,谈何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