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8章 想不到(第2页)

“时间过得真快啊!”

陶玉书挽着他的胳膊,漫步在湖边小路上,“是啊。一晃这么多年了,我们都快四十了,可燕大还是那个燕大。”

这几年夫妻俩虽然偶尔也会回燕大,但多是冬日万物寂寥之际,总是感觉格外萧瑟。

这阵子校园里春暖花开,冷不丁逛一下心中难免生出感慨来。

“燕大现在变化可大着呢!”林朝阳笑着说道。

从八十年代开始,燕大就开始大兴土木,85年之后国家计委更是将燕大基建列入国家重点工程计划大本之内。

光是重点工程的理科楼群就建了11.3万平方米,1000余套教工住宅,学生住宅8万平方米……

笼统算下来,十几年时间里,燕大新建的校舍超过了40万平方米,算上整修的建筑就更多了,许多夫妻二人记忆中的建筑已经消失不见。

两人一路边走边聊,有些学生似乎认出了林朝阳,多数人只是多看了几眼,没敢上前打扰,但还是有些胆子大的忍不住凑上前来。

“您是朝阳老师?”

因为早年的工作关系,林朝阳的笔名在燕大很少被人提及,燕大的师友提到他多是以“朝阳”来称呼,学生们耳濡目染自然也是这样的称呼。

86年停职之后他鲜少出现在燕大,这一茬学生对他的印象都停留在电视、报纸上的形象,一下子见到真人有些不敢确认。

林朝阳微笑着应了一声,“是我。”

女学生满脸惊喜,“真没想到能在学校见到您,我特别喜欢您的小说!”

“谢谢。”

寒暄两句,学生遗憾今天出门没带书出门,“我前两天还买了您的《舌尖上的中国》,真没想到您散文写的比小说还好!”

女学生崇拜的眼神都快溢出来了,神色之间满是雀跃。

“过奖了……”

林朝阳跟女学生聊了几句,得知她叫晓白,是个川妹子,燕大88级西语系法语专业的学生。

两人聊天期间,陆续有学生发现林朝阳,并靠近了过来。

没一会儿的功夫,林朝阳身边就聚集了一群学生,热情洋溢的和他对话交流。

站在原地跟学生们聊了十多分钟,林朝阳见学生越聚越多,一点没有散的意思,还有不少学生已经冲回宿舍去拿书,打算要跟林朝阳要个签名。

他只好说今天是来领荣誉学位的,大家有想要签名的,可以去大讲堂那里找他。

好不容易抽身而出,陶玉书打趣他,“你这回算是衣锦还乡了!”

“我都衣锦还乡多少回了,你才知道?”

夫妻俩说着笑话,一路来到学位办公室,洪子诚和学位委员会主席刘庆峰已经等在这里。

刘庆峰跟林朝阳介绍了一下授予仪式的流程,又闲聊了一阵,几人便往大讲堂走去。

林朝阳的荣誉博士学位授予仪式举办地点就在大讲堂,也就是前些年的大饭厅。

“朝阳,看着这地方亲切吧?”来到大讲堂门前,洪子诚调侃着问。

不管是大饭厅还是大讲堂,林朝阳都在这里参加过不止一次活动,许多旧日情景至今仍历历在目。

今天的授予仪式,燕大发动了不少学生来参加。

其实不用学校发动,许多学生得知学校将要给林朝阳授予荣誉学位,纷纷踊跃报名来参加仪式。

林朝阳从七十年代末开始创作,十多年的时间,作品在国内畅销数千万册。

不夸张的说,现在在燕园学习的这一茬学生们,几乎是看着林朝阳作品长大的,他在这些学生当中的号召力绝对要比现在那些歌星、影星强大。

虽说现今的文学热潮已经逐渐退却,但燕大的文学氛围终究是要浓厚一些,更何况这里还是林朝阳的根据地。

除了热情的学生们,今天还有不少图书馆和中文系的人,都是林朝阳的知交故旧,另外就是燕大的几位校领导。

上午九点半,授予仪式正式举行。

“……林朝阳同志是中国现代文学和世界文学的杰出代表,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和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的作品以其深刻的社会洞察和独特的文学风格著称,不仅聚焦于普通人的生活和中国社会变迁,也不断的向外拓展创作边界,以世界性的创作视野收获了国际文坛的高度认可。

获得了法国勒诺多文学奖、美国纽斯塔特国际文学奖的肯定。

他的代表作《高山下的花环》《梵高之死》《闯关东》《寄生虫》和《舌尖上的中国》等作品,不仅在中国广受欢迎,同时畅销海外数百万册,受到了各国读者的喜爱。

为表彰林朝阳同志在文学创作上所取得的成就,和为中国文学在世界范围内做出的贡献,燕京大学学位委员会特颁授荣誉文学博士衔予林朝阳同志。”

学位委员会主席刘庆峰朗读颁授词的声音回荡在大讲堂内,在上千名燕大学子的注目下,林朝阳身穿博士袍,由现任燕大校长吴树青拨穗,并接过荣誉学位证书。

大讲堂内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气氛热烈。

接受了荣誉学位之后,到了林朝阳的发言环节。

他站在主席台上,眼神扫过下面黑压压的人头,那里有妻子一家人,有他在图书馆的同事,有中文系的好友……

“众所周知,我只有初中学历,没上过大学,排除老少,家里学历最低。

参加了工作,搞了个函授本科,刚开始看着感觉还不错。后来时间长了,觉得还是差点意思。

这回拿到这个荣誉博士学位证书,一跃成为家里的最高学历,能挺直腰板了!”

台下哄堂大笑。

开了个玩笑,林朝阳脸色正经起来。

“以前燕大有个谜语,你们这些学生可能都不知道了,叫‘蹲一地’。

说的就是这里的前身大饭厅,那时候大饭厅没有桌子,学生们都是蹲在地上吃饭……”

他的发言通篇没有什么大道理,全都是关于在燕大工作和生活的日常回忆。

台下的学生们却听的津津有味,甚至是心驰神往,大家对那个刚刚过去的,如火一般热烈、灿烂的八十年代充满了怀念。

发言结束,授予仪式也结束了,可林朝阳却被热情的学生们包围了起来,有人要签名,有人想提问交流,有人单纯是追“星”,场面热闹非凡。

“朝阳老师,您怎么看待文艺、文化的商品化问题和市场经济对严肃文艺创作的严重冲击?”

林朝阳一边签着名,一边回答学生的提问。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任何文艺形式都并非是永恒的,任何作品也都有它的历史宿命,纠结这些事是杞人忧天,不如想想怎么创作出更多好的文艺作品。”

“朝阳老师,您觉得当代文学……”

大讲堂主席台前人头攒动,谢道源站在人群之外,脸上露出欣慰之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