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2章


 当时草民正在积极备考,可思索再三,草民以为即便是数年后草民中了状元又能如何?

 大明不缺我这一个状元,也左右不了时局。

 草民分析了一下,大明军队战力不够,相当大一部分原因是武将很多不知兵法韬略,瞎指挥,既然这样,草民不如编写一部兵书给武将们用,

 哪怕是只有几个武将真的看进去了,也能提升一些军队战力,

 如果皇帝看到了,下旨各军学习,那就更好了。

 而且草民祖父是藏书家,家中藏书颇多,有这个先天条件,加上草民自幼便喜读兵、农之作,

 于是凭着一股蛮劲编写着,所幸成功了,孙阁老等人也觉得不错!”

 听着茅元仪的讲述,崇祯很是感慨。

 如此时局,大明也不是没有爱国之人,相反还有很多,诸如堵胤锡也是弃笔从戎。

 这部书何止是不错,后世更是认为这是一本百科全书的兵书宝库,哪能用不错两字形容。

 按照孙承宗等人的说法,这本书历时十五年,十五年前,茅元仪才十八九岁,如此年纪就有如此见解和抱负,是难以想象的。

 “强军可不是简单的一本书就能提高的,有具体想法吗?”

 “有!”

 这一次,茅元仪回答的铿锵有力,崇祯好奇心就来了。

 “陛下,展开说有些复杂,武备志中都有阐述,草民总结起来五点:

 一、加强武备,富国强兵,

 二、开矿屯田,发展经济,

 三、军队常练,提高警惕,

 四、边、海、江防并重,立体防御,

 五、武将知兵,忠教并重。”

 听着茅元仪的回答,崇祯深感意外,前三条几乎都是老生常谈的,而四五两条就有些意思了。

 特别是第五条,简直是说到他心坎了去了。

 讲武堂的事情虽然已经传出去了,但肯定还没有传到定兴,茅元仪也不大可能听说,但他确实意识到了,武将的培养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