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扭转的余地(第2页)

 退一万步讲,哪怕方孝孺不从。

 只要这解决方法是燕王府提议的,姓方的这块犟骨头为了文人的安宁,应该不至于当面顶撞公爹,让公爹一怒之下造了那么大的杀孽,让永乐朝的文人骂皇家骂了那么些年。

 明明就不是公爹也不是大明朝的锅。

 南北文人之争这事,在大明朝一直是一项隐患,从洪武朝开始一直延续到宣德朝。

 洪武三年,刚刚建国,哪哪都要人,皇祖父直接将七十二名举人录取为进士。

 后面,这批进士不太顶用,科举这事就停摆了,变成了举荐制。

 就这么样,折腾了十几年,皇祖父又发现举荐制后,朝廷里全是臣子的人,一个他自己的人都没有,说啥下面的人都能找借口搪塞。

 于是洪武十五年,恢复科举,三年一试,为定例。

 整个考试是层层递进的,分为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四级。

 考试的过程也严格到不行,进考场要验明正身,携带的物品也有规制。

 考完还有考卷糊名制、考卷誊抄制,完全杜绝了舞弊的可能。

 童试过了,称“秀才”;乡试过了称“举人”;

 举人们全部要到京城参加由礼部主持的会试,会试也过了,才有皇祖父亲自主持殿试选人,殿试不黜落考生,只做排名,选中者称为“进士”。

 殿试的头三名才有特别的名号,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

 本来吧,从古至今,从开始有科举那天起,一直到唐朝安史之乱前,这一二三全都是北人,能中进士的,也十有八九是北人。

 但安史之乱后,一直到唐灭,北边战乱频发,南边相对安逸。

 这南边的读书人崛起,考中状元的南人开始超过了三成。

 然后这个比重就一路开始倾斜,一直到这届南榜,全部都是南人,无论是前三甲还是普通进士,堪称一网打尽。

 北人早就不满了,这股子不满从唐末一直累积到前元。

 前元为了安抚汉人,在科考里强行让出了份额,每一届必须有二十五个北边的汉人,跟二十五个南边的汉人。

 这一招才让暴戾的且不太懂如何管理国家的元朝人站稳了脚跟,即便到大明朝,北边还是有大量的汉人倾向元朝。

 元朝异族治下,他们这些汉人都能当上官,到了汉人王朝他们反而啥都不是了,这口气自然不顺。

 这次皇祖父想笼络北方读书人的心,一顿乱杀,平了一些北人的怨气,可治标不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