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 新生(第3页)

 江南的春季多雨水,碧波江上,荡漾着一只小船。

 船上站着徐茂,他守候在周浔身边。

 二人于月前出发,走水路,终于抵达江南地界。

 即便如今到了春季,可漂在水面上,加上细雨绵绵,周浔心口上的伤总会复发,他伸手揉了揉自己的心口,这种阴寒天气真是难挨。

 “国公爷,夫人她真的会在江南吗?”

 “如果夫人不在这里,我们又要去哪里找她?”

 当初顾盏瓷离开建州,周浔心知自己,不能再紧紧逼迫于她,没有跟在她身边安排任何暗卫,也没有关注她的动向,彻彻底底放她自由。

 后来,赵鹤亭入了大理寺,苏阁老也官复原职,这二人在朝中,与阉党的李祖德交缠,周浔便去了宁夏,更是不再关注朝中消息。

 再回京城,便是月前。

 他之所以确定顾盏瓷在江南,是因为赵鹤亭。

 他不在京城的这段日子,赵鹤亭一定比他更心急找到顾盏瓷的去向,而赵鹤亭入大理寺不足一年,突如其来的,却要下江南官场查贪污案。

 周浔比任何人都敏锐,他极其确信,赵鹤亭的目的,是下江南找人,而顺带查案。

 而这个人,绝对是顾盏瓷。

 “她在,她一定在。”

 周浔喃喃出声道。

 船只漂泊不定,很快就到了下一个港口,周浔旧伤未愈,这一趟出行,走的格外缓慢。

 每到一个港口,便会停下船,和徐茂下船,在港口附近的村落走走。

 “到哪里了?”

 徐茂立刻回答。

 “国公爷,前面就是桐乡镇,这个小镇虽然地方不大,但镇上的花卉以及绣品,格外有名,所以这边的港口,来往的人群也不少。”

 周浔透过船上的窗子,向外望去,看到桐乡镇的码头,人影穿梭,的确是热闹。

 “嗯,在这里停吧。”

 徐茂掌舵,将船停在了桐乡镇的码头上,主仆二人下了船。

 连绵的雨幕中,徐茂为周浔撑起一把青色油纸伞,二人走在这雨中,视线相顾不瑕,纷纷注意着周围的行人,生怕错漏了那张熟悉绝美的脸。

 桐乡镇,玫瑰巷。

 顾盏瓷在这里开了一个画楼。

 一楼的画廊,用来卖画赏画和展示,她将收集来的精品画作,通通摆在一楼,由买家交付后,她赚得银钱。

 而二楼的画室,是一个风雅之地,不仅可以教学习画,还有茶室,可以品茶。

 她供养如此一座画楼,经营画作的生意,初始的本金,是从远山郡的金矿而来。

 周浔那日给她留了腰牌。

 顾盏瓷离开前,和柳曦儿去了一趟远山郡,经由林郡守带领,她走进那座金矿,目之所及的一切,实在令她震撼。

 那是她第一次目睹,一个金矿的具体结构,巨大的坩埚,庞大的冷却池,数不尽的挖矿人,冶炼制金的工匠,把守的官兵戍卒……每个人都有条不紊的各司其职。

 可当她拿出周浔的腰牌时,驻守的官兵,无不对她臣服。

 顾盏瓷不是一个认死理的人。

 看到麦田的道观,渐渐成型,她知道,自己再也没有回家的希望。

 既然回不去,可她的人生还得继续。

 她从金矿里,拿走了五百两金子。

 为了不引人注目,这个数量级,是她和柳曦儿能够拿走的最大限度。

 随后,她带着柳曦儿一路南下,来到了桐乡镇,开设了这家画楼。

 “铛铛铛——”

 下课的铃声响起,二楼的画室里,画画的许多学生,嘻嘻哈哈的结伴走下楼。

 “顾老师,再见。”

 “顾老师,明天见。”

 ……

 这些学习画画的学生,大多在十五岁以下,是富贵人家的小孩,父母送他们过来培养兴趣爱好。

 顾盏瓷用着在现代的教学方法,教授这些古代的孩子。

 “好,明天见。”

 她也挥挥手,和学生们告别。

 这两日是周末,上课时间依旧按照现代的规矩来定。

 她生完孩子后,才出月子,又恢复了教学工作,教授这些孩子学习素描、色彩以及速写。

 每个学生见到她的画作,都会感到稀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