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倒霉的赫尔曼(第2页)

 “原来现在是早上啊,你是不是准备到位子上再歇一会儿然后去吃午餐啊?”

 “对不起!真的对不起,主编,我早上闹铃...”赫尔曼慌忙解释,但是又想到主编最讨厌找借口,慌忙噤声。

 “别给我找借口,我问你,让你接收的30篇论文到底什么时候能给我?”

 “我...我一定尽快,我今天晚饭过后也会回来继续工作的肯定能把上午的旷工补上。”

 “尽快尽快,问你就是尽快,按照我们往年25%的接收率,你这一个月一天审六篇怎么都审完了,别告诉我你现在还差一半,我看你今年的奖金真的别想要了。”

 “还有,让你找一篇比较好的当我们会议的封面论文,你找好了吗?”

 嘶,赫尔曼倒吸一口凉气,主编怎么知道自己还差一半,难道自己的电脑被主编监控了?

 他心里直喊冤,往年的接收率的确在25%左右浮动,平均他审4篇就能有一篇不错的可以接收的。

 但是今年真是邪门了,也不知道是自己运气不好还是信息学届在走下坡路,他今年审了快150篇了,也刚刚收了18篇还可以的论文。接受率都快被干到10%了。

 而且,能接收的都是少数,更别提封面论文的事了。

 今年他看过的投稿,要么是创新性不够,有的研究前人都做过了,投稿人还要做一遍,改来改去也是换汤不换药;要么是吹的天花乱坠,结果一看实验数据,根本没啥实际效果。

 甚至还有非专业的研究员的“创意大作”。

 所谓非专业研究员,其实他们也往往私下里有点讽刺地叫这些人“民间科学家”,经常把自己的一些胡乱的猜想写成论文提交过来。

 没有严谨的证明过程,也缺乏实验数据,偏偏名字还起的特牛逼,因此迷惑性极强。

 今年赫尔曼就收到好几篇这类民科论文,经历了从激动,到怀疑,最后再到失望的流程,现在心态都麻了,看论文已经进入了不悲不喜的状态。

 赫尔曼知道,如果把自己进度一五一十地告诉主编,那今天绝对是在劫难逃。

 他只好避重就轻地说:“额...哈哈,主编,那个就差几篇就搞定了,但是今年的投稿质量一般,封面论文我还没有什么头绪。”

 “您看,能不能我们再找找之前和我们关系比较好的学界大牛和实验室,约稿一下综述之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