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信息学霸到神级科学家四爷的狗
第189章 投稿NSDI
组会后的一周里,一切都在按部就班地进行着。
陈瑞丰在发论文的激励下,越发废寝忘食地编写着新一代通信协议的软件代码。
这最新一代的路由器软件几乎是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了。
江铭兑换的三个算法也依次嵌入了软件的指定位置。
完成软件编写后,陈瑞丰连一天都没来得及休息,立刻投入了实验测试之中。
网络传输的实验并不复杂,其实就是利用网损仪模拟各式各样的网络链路情况,并利用多个路由器节点进行数据传输测试。
由于自然的长程网络传输中,受到底层链路中各种物理因素的干扰,网络链路中会本身就会存在突发性丢包、长期丢包、延迟以及数据包乱序等等的问题。
这使得在以往的网络架构中,拥塞控制算法很容易混淆网络中的自然丢包与因拥塞溢出而产生的丢包。
例如reno算法,即使是在0.1%的自然丢包链路中,就会不断判断网络产生拥塞而降低数据发送量,直到最终彻底停止发送数据。
但在江教授提供的三个算法的互相配合下,陈瑞丰惊讶地发现,网络节点竟然能自动识别这些丢包和延迟抖动究竟是链路本身的原因还是由于传输数据量太大而产生了拥塞。
甚至在上层的控制平面中,控制节点还会时不时地对周边的数据链路进行探测。
具体的探测方法写在了路径规划的算法里。通过把数据发送速率调制到某个频率的正弦波上,并在对端对数据接收速率做频谱分析,即可清楚地知道一条链路的实际状况。
江教授甚至非常幽默地在文档里把这个算法称之为给数据链路挠痒痒算法,陈瑞丰细细琢磨却又觉得这个形容非常贴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