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武双全杰克乐福

504、时机已至!


 陈群,字文常,尚书令。

 颍川郡许昌县人,来头很不小。

 东汉太丘长陈寔之孙、大鸿胪陈纪之子。

 那是正宗的名门之后,世家子弟。

 而之所以说他是世家的领头人,那是因为他干了一件事,一件帮着天下世家干的事。

 制定了特有的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和并是眼下《魏律》的主要创始人。

 编辑律法这件事倒不是太要紧,要紧的是选官制度的拟订。

 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乃是曹丕采纳尚书令陈群的意见,后来各参与方基本遵从这种不成文规定。

 大体是指由各州郡分别推选大中正一人,所推举大中正必为在中央任职官员且德名俱高者。

 大中正再产生小中正。

 中正就是品评人才的官职名称。

 大、小中正产生后,由中央分发一种人才调查表,在该表中将人才分为九等,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说白了,九品就是把人分成三六九等。

 至于有没有评判标准…

 有是有,却也只是看中正们的喜好罢了。

 主要关注的无非是三个方向。

 首当其冲的,便是家世。

 即家庭出身和背景。指父祖辈的资历仕宦情况和爵位高低等。这些材料被称为簿世或簿阀,是中正官必须详细掌握的。

 随后是行状,即个人品行才能的总评,相当于品德评语。

 这倒是汉末时候就常有了,总评一般都很简括,如“天材英博、亮拔不群”、“德优能少”等。

 旋即是定品,即确定品级。

 本来嘛…定品原则上依据的是行状,家世只作参考。但实际操作起来,世家哪里能容许寒门超过自己,是以基本完全以家世来定品级。

 出身寒门者行状评语再高也只能定在下品;出身豪门者行状不佳亦能位列上品。于是就形成了当时“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

 至于实际操作起来,将发放评定表,此表由各地大小中正以自己所知将各地知名人士无论是否出仕皆登记其上,表内详记年藉各项,分别品第,并加评语。